――谈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路线
PB02023031 刘保东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内涵。我们党要始终实践 “三个代表”,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永远兴旺发达的最重大的问题。
“三个代表”是一个密切关联、辩证统一的整体,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足点和归宿。
我们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不脱离群众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纵观党的发展历程,这是不无道理的。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严重窒息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遭到了最严重的侵害和剥夺。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鲜明地高举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大旗,锋芒直指束缚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桎梏,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工农群众和先进知识分子的愿望和利益,从而得以动员和组织起强大的革命力量进行战斗。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党长期处于敌人的压迫环境中,党的一切工作有赖于党员发动群众去做,依靠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得以生存。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929年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批示信》中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同年12月,毛泽东在著名的古田会议上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党的许多领导人都对此进行过论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制定政策的基础的观点,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的观点,等等。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写入了党章。如果脱离了群众,党的性质就会发生蜕变,甚至从工人阶级先锋队蜕变为资产阶级的尾巴。毛泽东1949年在转战陕北的时候,曾经为一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这是须臾不可忘却的事情。
然而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决不是一句空话,党在该路线的指引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共产党人好比是鱼,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是水,如果脱离了人民,就等于鱼没有水,就没有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此,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了人民这一方,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唐太宗的至理名言。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这也早在历史上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深知这些。建国后,党十分重视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也在继续深化。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突出阐述了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的意义。党还制定了干部参加劳动、与群众实行“三结合”等具体制度,以密切干部关系和党群关系,党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努力奋斗的结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日趋多样化。这要求党既要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又要正确处理和调整不同经济成分、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使广大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对此,党中央一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地位观和权利观,艰苦奋斗、务求实效,与群众同甘共苦,扎扎实实地为实现、发展、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工作。正因为党一如既往地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使改革开放得以顺利展开,国家经济稳步上升,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日渐呈现一幅蒸蒸日上的好景象。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向全党提出明确要求,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我们考虑所有问题,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最终检验标准。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发展计划,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的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层次上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好党员好干部。传诵整个神州大地、支持西藏工作的党的好儿子孔繁森同志,为了党,为了广大西藏人民,尽心尽责,鞠躬尽瘁,甚至不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广大人民将永远记住他。
最近,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又对全党同志进一步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定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江总书记这番高瞻远瞩的话语,无非看到了广大人民力量之大、之重要,我党的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就时时刻刻不能脱离群众,不能不为人民群众着想。
在中共中央庆祝建党80周年的大会上,南通江海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宁桂林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成为南通市及江苏省交通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人。深知待业艰辛的宁桂林除了领导有方外对职工格外关心,处处代表和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在精简机构、分流人员的过程中,他组织全公司开展了“互助友爱”活动并带头捐款,帮助少数特困职工度过了难关。“党是职工心中的一面旗帜,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应该看到这面旗帜”,这是从事党务工作20多年的宁桂林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宁桂林遇到的困难无数,但他总是迎难而上,化险为夷,他成功的秘诀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依靠广大职工,做入情入理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党的政策深入入心。回顾这八十年来,我们党走过风风雨雨,历经千辛万苦,进行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勤勤恳恳,是因为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的。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八十年的历史反复证明了这样的一条真理:“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总结建党八十年的历史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然而,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将面临着脱离群众的严峻考验。在解放前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是“地下党”、“在野党”,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境地,在那种残酷的环境下,如果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保护和支持,别说夺取政权,就连立足之地都难以寻找,随时随地都会被反动派发现而遭杀害。正因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特别重视党群关系,把党群关系看成是血肉联系、鱼水关系,提出党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坚决加以贯彻和执行,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才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执政以后的和平建设时期,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脱离了生死考验。但保持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仍是保持党的生命力和获取力量源泉的关键所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先后失去了执政地位,比如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失去政权,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连续执政71年在去年大选中惨遭失败,具有八十八年历史的国民党在台湾地区的选举中下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党内出了问题。特别是苏联共产党的失败表明,即使是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也同样存在着失去人民群众支持的危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必然丧失民心。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我们,群众最可靠,群众最“可畏”。“怒不花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因此,全党同志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增强忧患意识,从化解执政风险和巩固执政之基的高度,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加强党的建设。
可以看到,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求利益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手中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有没有群众无足轻重。他们有的只凭听报告、看材料来发号施令,甚至连乡镇干部也住在城里,实行“走读”,有的嫌贫爱富,一味“傍大款”,对基本群众的冷暖痛痒漠不关心。尽管上述问题存在于党内的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是必须认识到“一条鱼腥一锅汤”、少数“坏鱼”污染了鱼池,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了“水干鱼亡”的严重后果。这些人的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丧失党的执政地位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已势在必行。
首先,应教育规定党员干部增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集中群众的智慧,使得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所有党员干部都必须全心全意,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阶层。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和共同富裕的关系,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就业与生活。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搞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其次,还应加强制度建设来保证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一,要健全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党委会切实履行国家权利机关的职能,密切人民代表和人民群众间的关系,使人民群众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讲座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与改革和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压制民主、强令等错误行为。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改革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民意,采取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坚持和完善在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巩固我们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继续推进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使之成为团结各界的重要渠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第二,要扩大基层民主,维护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关系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这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80年实践的一条基本历史经验。我党只有始终把握好这条主线,才能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目标进行不懈的奋斗,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不脱离群众,就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