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203039 彭 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爱读史,他不仅在中国历来倍受重视的政治史中具备丰厚的知识,并多有独特的卓见,对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军事史、中国农民战争史等也都有相当高的造诣,甚至就中国科学史、中国神话史、中国教育史、中国艺术史,他也曾发表过十分精彩的论述。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毛泽东的历史学修养,成为他得以“最充分发挥一个具有渊博学识(主要是中国旧学)的知识分子的领导作用”,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领导的威望”的重要条件之一。
毛泽东在历史学方面的修养和功力,对于指导人民革命,推动历史前进的事业,体现出显著的作用。另一方面,他直接投身创造新的历史的革命潮流,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文化面貌的民众斗争,这种经历,可以使他站在新的高度更为透彻地理解中国历史。从而在很多方面提出独异的创见。而仔细研究这些创见,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地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其中,实事求是是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含着解放思想的深刻涵义。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敢于超越已有的结论,敢于追随时代的鼓点和历史的步伐,确定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就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在本质上一致的。
毛泽东在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中,都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比如商纣王,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认为,殷纣王暴虐无道,劣迹斑斑,周武王率义师讨伐他,大快人心,没有谁会替殷纣王说好话。但毛泽东不这么以为,他曾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趁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史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橹’,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的这个思想,与毛泽东所提倡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本质上是一致的。毛泽东在重新评价殷纣王这个历史人物时显示出了其独特的史识,而且不单对殷纣王,对秦始皇、曹操也是这样。
实事求是包含两个方面。从实际出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实际中总结出规律,即“求是”。
毛泽东不仅善于认识历史,而且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毛泽东曾熟读《孙子兵法》,并认真研究了其中的军事战略思想,并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军事理论体系。他提出的红军作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就与孙子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曾说:“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毛泽东还很注意从一些历史人物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比如项羽,1949年大军渡江解放南京时,毛泽东曾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就是针对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后又与刘邦订立“鸿沟协定”。项羽签订合约后,解除了戒备,引军东归。刘邦军却背约出击,终于在垓下彻底击败楚军。这与当时有人提出的“划江而治”极为相似,毛泽东总结历史教训,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这些是在某个具体事件上毛泽东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
纵观整个历史风云,毛泽东对社会矛盾、社会斗争,特别是阶级斗争又有了新的认识。毛泽东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个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他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个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双方采取外部斗争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毛泽东同时指出:认识这种情形十分重要,它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必须驳斥反动派所谓的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历史都证明了这个真理。这说明毛泽东已经将“实”上升到了“是”的高度,并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重视研究历代农民起义,他曾盛赞说:“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所罕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同时,他对领导奴隶,农民起义的众多领袖人物,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与他的群众路线是密不可分的。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党员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尤其是成为执政党后,更要坚持代表群众利益。毛泽东的这种思想,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人定胜天,到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都体现了朴素的“人民性”观点。而在如何号召人民、发动人民方面,毛泽东更是从历史上汲取不少经验。毛泽东认为,历代的农民起义领袖,无不采取在精神上号召民众这个办法,从陈胜、吴广起义时的“大楚兴,陈胜王”的传说,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号召,以及李自成起义时广为流传的“开大门,迎闯王,迎来闯王不纳粮”都是采取用精神号召民众的方法。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就叫精神聚众。同时,毛泽东比起古代农民领袖,在精神聚众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又有了新的提高,他认为要善于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人们所关注的、热心追求的某种目标,以产生感召力、吸引力和约束力,使群众自觉地聚集在这种精神旗帜下并为之奋斗。在实际中,毛泽东多次成功运用精神聚众的方法,当抗日民众面临困难时,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蒋介石加紧反共摩擦,破坏团结抗战之时,毛泽东又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当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时,又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泽东如此重视精神聚众,正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问题是在抗日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在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的讲话。他举了第二国际的劳资合作论和中国的陈独秀、张国焘的例子,并认为劳资合作论是消极的让步,把一个阶级一个革命都让掉了,而陈独秀、张国焘是投降主义者。正因为陈独秀的机会主义才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我们党现在必须要保持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现在抗日统一战线的大背景已经不存在,但独立自主仍有其现实意义,当今国际社会风云变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都起了重要作用。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实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又用这个结论来看历史,评价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应当读史、懂史,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