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毛泽东思想读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杨宇涛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一、 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以国内建设成就巨大,国际与周边环境总体有利为主要事实依据的。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经过新时期23年特别是近13年努力奋斗,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全面短缺向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突破;对外经济关系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国际的情况分析,首先,世界多级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就为我国新世纪初期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外部条件,这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其次,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正在深刻地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这为我们加快推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再次,在新世纪,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方兴未艾,对世界各国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这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正是上述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决定了20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样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有强大的感召力,又完全有可能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以面对国内、国际的严峻挑战为根本动因的。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重大矛盾,诸如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下岗失业形势严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文化体制不完善问题,人口问题,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不足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同时,国际环境也面临着许多不利方面。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威胁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面冲突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全,人类面临许多严峻挑战。面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困难、挑战和国际环境的不利方面,要推进现代化建设,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经济、政治、文化一系列任务就是在国内诸多困难和矛盾需要花大力气加以克服和解决,国际不利环境需要沉着应对的大背景下确定的,可见是何等切实、何等必要、何等迫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以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为定位标准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事求是,判断一个发展目标是否科学和正确,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这个目标必须建立在初级阶段这一最重要国情的基础上,任何超越历史阶段设定的目标,都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而注定不能实现的。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是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和实现国家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总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还需继续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其中一个专门划分出来的极为重要的阶段,是我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使我国目前已初步实现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发展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阶段不可能超越也决不能超越,倘若超越了这个阶段,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就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实现。因此,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奋斗目标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诚心诚意为广大群众谋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同志首先倡导并发展成为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和根本工作路线。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就已经讲清楚了。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最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的事业重于泰山,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就是我党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确定奋斗目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是建立在这一由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并发展成为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基础之上,充分体现和集中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一个美好理想。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属于中等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在温饱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高,达到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但还不很富裕的这样一种状况。小康标准从宏观层次上讲,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比重分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和贫困人口等指标构成,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水平;小康标准在微观层次上讲,由收入水平、居住水平、恩格尔系数、文化用品及文化教育、预期寿命等指标构成,反映的是生活水平和质量。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几十年间,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受大跃进“左”倾路线的严重干扰和“文革”内乱的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事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为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成了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共同愿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抓住结构调整主线,紧扣经济发展主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改善,社会就业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世纪末,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迈进了小康的门槛。人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等等。因此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十六大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集中力量,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不仅包括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物质生活进一步丰富,也包括精神生活的不断充实;不仅包括发达地区的进步发展,也包括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不仅包括城市的进一步繁荣,也包括农村的整体进步。应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它将极大地调动全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的积极性。可以肯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裕,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丰富和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典范。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