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001051宋晔华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经历了11年应试教育的人来说,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内涵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但我通过《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学习,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列主义,即马列主义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而产生的,适用于中国革命运动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现代版,是适应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理论。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的作用在于它是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引进到中国,并加以改进,使之适用于中国的国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战争中,没有一味照搬照抄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充分考虑到中国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的特点,创造性的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最终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其中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在构造新中国这座雄伟大厦时,毛泽东思想显然是那块最重要的奠基石。我们把孙中山叫做中国革命运动的先驱者,可是他毕竟失败了,至少是没有完全成功。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他没有形成能够救中国的思想,或者说他的思想并不适用于当时的中国。这就是他与毛泽东之间决定性的不同。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毛泽东思想一直是我国政治思想的主流,它的作用人们也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更多谈论的是邓小平理论,它的作用也是人所共知。现在,人们则主要研究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的作用,也必然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渐显现出来。既然我们说毛泽东思想是新中国大厦最重要的基石,那么以上谈到的后两者当然是前者的衍生物。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深化和扩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进,使之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事实也在不断地告诉我们,毛泽东思想适应了特定时期中国发展的需要,指引着中国人民在时代的激流中平稳前进。
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知道,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毛泽东思想始终保持着时代性和进步性。一个事物,既具有正确性,又能保持进步性,那么它一定能永远保持活力。毛泽东思想在几十年的历史事实里确实显示了它的不竭活力。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然而,现实有许多问题。比如现在很多中国百姓面对的一个问题——下岗。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有一些国有企业让职工下岗。接着,就如一阵狂风般,一批又一批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了。当初,国家做出国有企业减员的决定根本目的是让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以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改变许多国有企业常年亏损的局面。同时,国家并不是对下岗职工撒手不管,而是做好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鼓励下岗职工接受培训再就业。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电视节目介绍某地某下岗职工经过努力完成再就业,或者某企业优先录用下岗职工。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的好像与媒体中宣传的不一样。至少在我的家乡是这样。那里几乎所有国有企业都有职工下岗,平均有50%职工下岗,有个别的甚至高达90%,有些单位只留下几个领导和看大门的。这似乎与“减员增效”的初衷相悖。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比率也不像媒体说的那么高,工作条件,待遇也不是那么好。怎样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实际存在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石油行业在全国都是形势一片大好。可是在我的家乡,石油公司却是一个连年亏损、濒临倒闭的企业。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们显然不能用全国形势都不好来解释。另一方面,同样是不景气的行业,有些地方却能办得很好。我们应该想想自己。就像战争一样,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飞机大炮固然重要,但惟有人是最关键的因素。
同样的工具,有人可以用它来修汽车,有人用它连收音机都修不好。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要把它付诸于实际,还要靠人干好才行。不仅仅是高层领导,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基层干部。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基层干部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与生产效益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基层干部应该好好学习毛泽东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执行国家的政策,密切干群关系,更好的执政为民。我们现在正在轰轰烈烈展开的学习“三个代表”的活动,其目的也在于此。
以上是我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学习中对毛泽东思想的一些了解和感受。我的看法难免存在不足甚至错误。这也只有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来完善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