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204055 陈闯创
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胡锦涛将西柏坡之行的主题词概括为“艰苦奋斗”这四个字。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各种成就宣传似莺歌燕舞的形势下,胡锦涛的讲话无疑传达出更确切和厚重的意蕴。
重温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为中共中央旧址。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但西柏坡精神并不局限于此,在更宽广的意义上,这它还包括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始于井冈山,延续到瑞金,毛泽东就是在那里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以后,这种精神集中地体现在延安,再到西柏坡。在那里他讲出了那段著名的话:“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建国之初,毛泽东提出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
毛泽东是强调精神作用的。他在批评党内“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的现象时说,“革命党嘛,以不饿死人为原则。人没有饿死,就要做革命工作,就要奋斗。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2/3的心2/3的意为人民服务。
对艰苦奋斗,邓小平也高度关注,他说:“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抓紧,一直要抓60至70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邓小平的突破之处在于,他还把艰苦奋斗的作风建设和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转变党的领导方式结合起来考虑。他讲到,“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他反对命令主义。邓小平讲到,“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共产党有没有资格领导,这决定于我们党自己。人家承认不承认是另外一回事,不承认也不要紧。如果你合格,人家不承认也合格;如果不合格,人家承认了也还是不合格。归根到底在于我们自己。”
艰苦奋斗的主题,在江泽民同志那里得到了继续发扬。到了江泽民同志主政的时代,党的建设面对的一个新的重大挑战是腐败,众多腐败现象中又以“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为“最大”。江泽民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因此,在他的讲话中,艰苦奋斗经常和反腐败并提。1997年1月29日,他在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上讲话中列举情况说明“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作风,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淡忘了,有的甚至已经丢得差不多了”。江泽民看到,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必然随之提高,这是正常现象,所以他说:“我们不是反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共产党人奋斗的目的的就是要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反对的是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过高的消费,反对的是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已。”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综合国力还不强”、“全国还有58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大概有几百万职工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下岗待业的人员增多”的国情,“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同志和广大干部,更应自觉地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没有任何理由铺张浪费,挥霍国家和人民的钱财。”
到了2001年9月,在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被视为党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则被看作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决定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其中有一条就是“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全面小康的政治意蕴
12月5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一行来到西柏坡纪念馆。他看到图片上挑着扁担、推着小车艰难先进的支前大军,他感慨道:“正是依靠人民的支持,我们党的事业才获得了不断胜利前进的基础。”在土墙泥顶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他说:“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认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艰苦奋斗是党的传家宝。”
胡锦涛的西柏坡之行可以看作这位新领导人高扬党的历史传统、坚持群众路线的一个象征。的确,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在关系到党的宗旨问题上,他们的思想和态度是一致的。
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把艰苦奋斗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来看待它的意义。这就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背景。目前中国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远远不能使人满意。如果说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已经潜伏着对社会的许多压力,那么,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形势的严峻(外报甚至用了“中国失业成定时炸弹”的标题),国有银行呆、坏账的陷忧,国企改革的负担,也将是使领导人一刻都无法轻松的挑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远不是一个3000美元的经济指标那么简单!
作为新任总书记,胡锦涛将艰苦奋斗这四个字放在全党面前,决非偶然。艰苦奋斗不仅是党的优良作风,而且也是今天形势的必然。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艰苦奋斗,是对全党的要求,但更重要是对党的领导干部的要求。十六大报告的结尾,提到了“忧患意识”:“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
这一条,是江泽民同志特地突出的。他说,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繁重的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要向全党同志十分鲜明地强调,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务必居安思危,要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人当然有理由为我们的昨天自豪。但是,当我们少一些轻浮的喜悦,多一些认真的审视,就会明白。为什么胡锦涛到西柏坡讲了如下的这些话——
“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