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中 国 的“复 兴”

 

PB02010021仇东华

  

当代中国的兴起其实应该说“复兴”才显得更为准确,因为这个强大的中央王国在历史上无论是以国土面积,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国力来衡量,一直是东亚,甚至是世界的强国。公元500年至1500年,中国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世界领先的,只是在最近的500年里,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他才被欧美一些国家相继赶上和超过。中国在经济方面上的卓越表现,再加上其传统的儒家文化,更加加强了他的软实力,应该说,中国的“复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是可能性问题。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对经济发展趋势做线性的预测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的初期阶段大多是受益于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这就好比是摘取树上低垂的果实,开始往往比较容易,而越往高处,就越不那么容易了。日本的成功,也许是缘于某种历史的幸运和机遇,我个人觉得,他的发展,更多的是对国外新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如果不是那样,也许就不会有日本的今天。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时,一般说来,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会减慢,现在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缓慢的GDP增长速率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除此以外,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严重的障碍,它需要改造很多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造国有企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的效率不高,不重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没有竞争力。以前风靡一时的“巨人”如今很不幸地倒下了,假设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宝刚也许很快就会到濒临倒闭的边缘,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说改就改得了的,这涉及到根本的体制问题。大量国有企业的破产和私有化其实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很不稳固的金融制度和不稳固的基础设施,给我们的发展潜力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东西部,城市和农村,职业收入等不平等的加剧,大规模的国内移民,不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法律体系,腐败现象和管理机制上的缺陷等等都有可能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产生混乱局面,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复兴”。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中国一方面要应付大量信息的流入,另一方面又要担心采取过多的限制措施会阻碍经济的增长,这着实令他的领导人左右为难,因为到底多少才算是恰当的限制呢,对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楚!当然,可操作性也就降低了。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又依赖于军事力量,这是政治常识的基本原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他的军事力量必然也会相应的增强,这就好像会使得中国对他的邻国产生威胁,影响彼此间的合作贸易关系。目前台湾分裂势力正蓄意破坏一个中国原则,一九八八年,李登辉继任为台湾当局的领导人。当时他多次公开表示,台湾当局的基本政策就是“只有一个中国而没有两个中国的政策”;“我们一贯主张中国应该统一,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李登辉逐步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相继鼓吹“两个政府”、“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台湾已经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阶段是‘中华民国在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此句摘自资料)而且自食其言,说他“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台独活动越演越烈,竟忘了自己还是一个炎黄的子孙,可悲!可耻!对于这种卑劣行径,我还有什么要说的?我们的中国政府坚决捍卫一个中国的原则。对于台湾分裂势力的种种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一直进行着坚决的斗争,包括动用武力的准备。按照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想法,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假如台湾宣布独立了,很难设想中国会不会对台湾使用武力,而不管这样做的代价如何:例如预期的经济和军事代价多大,美国干涉的时间和程度以及对这一地区力量均势产生的影响。在原则问题上,是没有含糊的余地的,这是一个真理。对此,台湾的某些领导人应该心知肚明,更何况,中国又不是没有动武的能力,现在,就能把台湾夷为平地,只是怕伤了彼此的和气,只是为了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一家人嘛,闹什么分家呢?但是,如果出现了像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出现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也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有决心做到这一点!而做到这一点也是必要的。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凭借的是综合实力。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其实首先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海尔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它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在海外市场站住了脚跟,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效益,为我们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中国的企业就要那样,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路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不是跟着别人的脚后跟,那样,只能永远落后。同时,他还要受到他们自己的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对广大市场和资源要求的限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劳动因素主要指劳动力的总量和劳动生产率。像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阻止劳动力总量下降的趋势已成为维持经济增长的关键。而中国的国情不同,是劳动力大量过剩,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劳动生产效率,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所以必须走出适合自己的路来。其次应该考虑资本因素,它也包括总量与生产率两个方面。回顾一个世纪的历史,妨碍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经济因素主要有两个:大规模,无休止的战争和计划经济下的重大决策失误,这样的例子,问问身边的人,都知道,我就不举例了。所以,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对经济发展很重要,这同时也是决定目前对台湾问题态度的主要原因!这是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动力!先给大家讲一个《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吧。我也刚看见的: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乞丐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厉声说。

     乞丐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

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么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乞丐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些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看到这,也许大家都会感叹:“多聪明的乞丐啊!”

   其实,这就是一种创新!

   创新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从而提出全新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所要解决的是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你独具卓识,能提出新的方法,不断有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如果你不相信某一件事情不可能做到,你的大脑就会想方设法帮助你找出各种方法。创新思维的特点是创新突破,而不是过去的重复,它没有一成不变的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绝对有效的方法可套用,它在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也许一路艰辛,坎坷。中国的“复兴”之路,要的就是这种敢为天下先,不怕苦,不怕犯错误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会永远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如今,中国的发展正高速进行着,尽管如此,中国的崛起仍使人们想起了(修昔里德)的警告:相信冲突必然会发生能够成为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每一方面都相信最终会与对方发生战争,就会合乎情理地进行军事准备,而这在对方看来又证实了自己的恐惧是有道理的。

中国的“复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要走,就要走得塌实,一步一个脚印。同时,我们还要“瞻前顾后”,以免被绊倒,也顺便借鉴一下别人走的快的经验,以便自己走得更轻松,更顺利,更快,更远!

中国“复兴”之日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