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210032 刘丽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社会越来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许多社会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圆满解决,但仍有一些问题日益凸显,不容忽视,下面就我的所见所闻略谈一下农村方面现存的问题。
经过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农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确实有所提高,但有些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我记得一位农民阿姨对我妈妈说,他们起早贪黑地干活,希望能多赚点钱,过上好日子,但直到现在还是过得不怎么样。原本收入就很少,加上各种税收,简直就没有多少储蓄了。如果家里突然发生点什么事,都拿不出钱来,真不知道这种日子怎么过?我还记得有一次在街上看见一位老奶奶卖白菜,头顶烈日,口干舌燥。我奇怪地问:“奶奶,您怎么不买瓶水喝呢?”奶奶苦笑着说:“奶奶今天卖完这白菜也就10来块钱,一瓶水就要2块钱呢。”我顿时惊呆了,一担白菜才10来块钱,农民们的心血和劳苦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他们整日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地耕耘,所得却微乎其微。但又不得不干,否则何来经济收入?何以支付家庭的开销?何以供自己的子女上学?他们的收入已经少得可怜,根本就负担不起税收的重压,也难怪农民叫苦连天。举例来说,农民喂一只猪,购买猪仔,花费粮食,有时猪病了还要买药、打针。原本用一年时间喂一只猪希望卖个好价钱,可实际上杀了猪,也就卖了六七百块钱,扣除税收只剩下四五十块钱,什么“屠宰税”、“食品税”之类的,农民们对许多税种都很不理解。在如此沉重的负担之下,他们的生活不窘迫才怪呢!所以,我认为,一定要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根本利益。
不可否认,现今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其精神世界还需要较大的改进。当前我们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可事实上“科教”思想在农民中尚未普及。以我就读的初中为例,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子弟,现在我班还剩8位同学坚持读书,只有2位同学的父母是农民。初中时,我曾询问过那几位同学对读书的看法,他们有的说,也想读书,但成绩太差,就算读了高中也考不上大学,还不如早点出去赚钱;有的说,不读书照样赚钱,何必生活得那么累呢;甚至还有一个同学家长当着大家的面对老师说,我儿子不用读书照样赚钱,也许比那些读书人赚得还多呢;也有的同学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供不起,只好被迫中断学业。今年暑假我碰到一位初中同学,那张年轻的脸过早地写上了沧桑,因而觉得有些陌生。我问了他的情况及同学们的情况,他告诉我,自己在一家皮鞋店上班,工资很低,也很累;很多同学象他一样在工厂里上班;有的同学学习了一门手艺,准备开个小店铺什么的;也有同学找着了门路,去沿海城市打工;还有同学在家里已经干起了农活,准备接过父辈们手中的锄头,继续他们未竟的事业。他很后悔当初没有用功读书,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当时父母对他的学习不闻不问,加之他本人对学习不重视,导致学业荒废。现在他才真正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我又问他目标是什么,他说,当然是找一个好工作,工资高一点,不用这么累,最好不会回去种地。听完他的话,一股悲哀涌上我的心头,这么短的时间他就变成了十足的社会人,这么快他就告别了原本的花样年华。他本该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然而却过早地接受了社会的考验和世俗的熏陶。我实在无话可说,他加入了那一“朴实”的人群中,不再有幻想,他将把激情挥洒在那片黄土地上,对外面的世界永远只能憧憬,而不再有期盼。我觉得心好痛,周围的空气把我包围着,使我喘不过气来,好像要窒息了。这种现象的产生究竟怨谁呢?他的父母还是他自己?我觉得,应该由社会负责,怨社会带给了农民无知和无助。所以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农民明白科学文化的重要作用,懂得只有摆脱知识贫困才能真正地永远地摆脱贫穷。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如果农民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势必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民族振兴。因此,我希望社会各级部门能引起重视,高度关注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下大气力尽早解决“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