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的教育问题
7058华宇玲
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力量中,没有一种力量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国家想把儿童培养成驯服公民;教会想用儿童增加教士的势力;学校和教师要在竞争中凭借学生来为学校增添光荣;作父母的只想让他们的孩子光耀门楣。
——罗素
从古至今,教育在人类生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与个人的人格发育、品质形成、知识增长有关,也与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关。当我们思考中国的教育危机时,我们不能只盯住城里的那几所名牌大学、中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试题,我们应该正视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现实,听听那长鸣的警钟。
一.磨难教育与娇生惯养
大雪纷飞,日本的孩子们去上学,没有汽车接送,没有家长陪同,而且,每个孩子的腿都光光的,没穿长裤,冻得通红,却个个雀跃着,欢乐地走在路上。而在我国,却常常可以看到壮观的大手牵小手的场面。我们的城市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揣在怀里怕捂了,捧在手里怕捏了,扛在肩上怕摔了,给宠得好金贵。这就是对比,我们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孩子是主人,家长是仆人,一切都顺着孩子,交换条件是孩子必须门门功课拿到好分数,而日本的家长从小把孩子投入艰苦恶劣的环境,让他们学会为生存而挣扎,这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爱”不可能和“折磨”划等号。或许这是值得我们的家长借鉴的。
二.危机教育与光辉历史
常看见报纸上转载美国自己的报道:美国已经有几千万文盲,美国的初等教育陷入危机!这已经不是新闻了。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挑剔别人,却不回头看看自己呢?我国内地就有八千七百万成人文盲,其中青壮年两千三百万。这样的数字难道还不能让我们从睡梦中惊醒吗?
记得曾被这样一件事深深震撼。日本的历史书中很大部分都是心酸与屈辱,教育学生要为了祖国发奋努力,而我们的历史书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告诉我们中国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是多么的繁荣昌盛,曾是多么的受人瞩目,让我们一味地沉浸在所谓的光辉过去中,欣欣自得,这与我们一直嘲笑的“天朝上国”的迷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回顾历史的光彩固然不错,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尊和自信,但同时历史的屈辱不应该被淡化的,它能够更强烈地激起我们的爱国之心,不是吗?毕竟那已经成为过去了,我们需要的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完整的历史,希望这不会仅仅是我的一个奢望。
三.想象力的贫乏
有一个电视剧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这个圆像什么?
幼儿园里的孩子讲出了几十种;小学学生讲出十几种;中学生讲出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两三种;社会上的人们(包括局级干部)一种也讲不出,因为不敢讲。
事出夸张。但这不就是我们通过“学习”后的结局吗?越学,越不敢想象,越把自己禁锢在死的知识里,思维越是萎缩,终于成为不敢想不敢说的人,于是被社会称誉为“成熟”。多么可悲的结局!我想,我们从小被要求做乖孩子,上学的时候要求手背在后面,只听老师说,不能自己说,老师是权威,自己是跟班——这样的学习环境怎么培养得出有想象力的学生呢?
人没有幻想是不行的,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像鸟儿一样飞翔,就不可能登上月球;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乌托邦,就不会有追求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学生,尤其是青年人更应如此。
在西方的大学里面,就没有中国式的师道尊严,有的是平等的探讨。柏拉图也说自己是没有学问的,他只是知识的助产士而已。这和中国的孔子完全不一样。中国的《论语》中,真正说话的只有一个人,其他人都是听道者、侍从者。或许儒家的教育思想早在我们的脑中根深蒂固了,何时才能有所改变呢?有人这样说过:“学校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学校最擅长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憎恶学习。"假如真如所述的话,我对学校的作用感到困惑,这就是我们的学习吗?难怪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远远不如国外的学生。希望历史不要重演,不会诞生更多的缺乏想象力的人。
四.教育·科学·人道
清华大学有个学生,把硫酸水给黑熊喝,他的解释是什么呢?他说,看看黑熊喝了硫酸水后会有什么反应。他的一个同学为他辩护说:“他是在做科学试验。”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校长于是评论说:“如果他真的是这么想的,那就说明我们给学生提供的试验的机会太少了。”
难以想象,这样的行为竟出自一个清华大学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这样的话语竟出自一位权威大学的校长,这是典型的对科学的无知,或者干脆说,这是对科学的亵渎。想一想,把活人拿去解剖,叫不叫科学实验?把活人放在原子弹爆炸中心,试验活人对原子弹爆炸的承受力,这叫不叫科学实验?可以叫实验,但是绝对不能叫科学实验。它们可以叫实验,但绝对不是正常的人类,有仁爱心的人类能做的实验,这不得不引起深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人,是整个世界。是让我们更加爱人,更加爱地球,爱地球上所以的生物。不是让我们变得更残忍。通过受教育而学科学,学会为爱人类而思考,学会不依靠别人自己做决断,而且是合乎理性的决断,不盲目、不偏执、懂理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看事物。康德说的好:“所谓启蒙就是让人类学会在没有强迫或者外力的作用下,自我决断。这个自我决断依靠的是理性。”
五.分数的殉葬品
其实,这几年中国教育的警钟已经敲过无数次了。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河南省安阳市一学生家长,因自己的儿子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和当上少先队大队长,带人把班主任给打了。这样的悲剧看似极端,却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现象。
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了不堪重负的学业负担,但又没有给他们应有的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这是造成悲剧的关键。应该说,学生感受竞争的压力是历史的必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有竞争,竞争就需要高精尖人才。但关键是要科学地施以竞争教育。否则,将适得其反。君不见每年的高考热况,就是最用力的证明。中国人“望子成龙”的心态,在每年7月使社会氛围扭曲到了极点。紧张、不安、孤注一掷般的期待都根源于那几个分数。分数本是极普通的几个数字,却被人为的赋予了如此沉重的含义。于是她高高在上地傲视着一代代的学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不能自拔。为了她,废寝忘食,喜怒无常,连老师和家长也逃不出她的手掌心,为她拼命,甚至死亡。这究竟是为什么?于是有人把一切罪恶的根源都归结到她的头上,说她是无形的杀人凶手。我为她鸣不平,难道这是她所希望的吗?是她的错吗?其实这和我国形成的"社会人才标准"有一定的关系,要当干部得有大学文凭,要当"白领"得有大学文凭。这就决定人生的光明大道只能是:考好成绩,上好学校,考上大学,找好工作。这似乎是从儒家思想沿袭而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尽管我们一个劲地倡导“素质教育”,可都只是形式化而已,只要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一日未变,这样的悲剧就一日不会结束。
六.我们的梦何在
有一个学生做梦被拉上了刑场,第二天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说,是因为你没有完成作业。
有一报刊发起了一场征文活动,题目是《作文中的初三世界》,下面是一则摘录:
啊,初三,一个怎样的字眼,它意味着什么?我苦苦地思索着。
友爱、欢乐、课外读物、业余爱好,都付诸东流了,代替它的是孤僻、沉默和参考书。不再有往日的天真,不再有往日的嬉戏,周围的空气也不再是那样的新鲜,我们过早地懂得了一切,也过早地失去了一切。感情不再那样的脆弱,思想不再那样的欢乐,代替它们的是灰暗的咏叹调!繁重的预习、复习、考试压到了我们的肩上。慢慢地,我们对考试也渐渐地淡漠了……无所谓,一切都让它自然地发生,一切又都让它自然地结束……
读到这,心灵深深地触动。的确,这样的学习让我们失去了太多珍贵的东西,也包括儿时的梦。常看见小朋友们背着与他们的身体极不相称的书包来来回回,双休日还得跑去上奥校、学钢琴、学绘画等等。或许将来他们中真会诞生科学家、音乐家、艺术家。可是,那是他们自己的梦吗?不,不是。那只是大人们曾经做过的梦,被强加在他们身上而已。他们自己的梦已经破碎了……我仿佛看到一个个的师弟师妹在重蹈我们的覆辙。我知道,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毕竟我们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希望保持个性,做回真正的自我,他们能理解吗?
诚然,中国的教育已有许多改革,但警钟依旧在响。我真诚的呼吁,不要让更多的儿童成为这种略显变形的教育制度的牺牲品。毕竟,教育——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