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206260王 浩
入学三个多月了,必有一些所见,所感,所想,借此机一吐为快。所谓“管中窥豹”,“小事不小”,若从小事中得出大义,为科大之建设提出些中肯的建议,也算是作为一名科大人为科大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 有关洗澡:“开源”与“节流”
在2002年第24期《读者》中,有一篇文章《明天,我们还有水喝吗》。我想借用一下:“明天,我们还有水洗澡吗?”(当然,如果没有水喝,更没有水洗澡了)。
在此文章中,赫然有“安徽干渴”的小标题。在安徽,供水已经危机四伏。目前,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1/4,该省人均占有量又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遇到干旱年份,全省缺水达170亿立方米。据一般测算,这项供水工程需投入资金51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对安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来说该是很难筹措的。京九铁路的枢纽阜阳市,20世纪50年代仅有5眼深井,目前已有近三百眼,由于过度超采,造成地面沉降,形成漏斗区达1000平方公里。淮北市也因超采地下水,使郊区数万群众取水的手压井抽水困难,缺水成为家庭生活中的难题。
“水荒”,“水危机”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写到这儿,也许您已经猜到我想说的话了。科大澡堂的淋浴是一个热水管,一个冷水管,暂且不说,不熟练者调试时有可能被烫伤,只说经过几次三番的调节,冷热水比例适当后,已经浪费了不少水了!正因为不好调节水温,很多人在打肥皂的时候也任水哗哗地流。与之相反的是,以色列人惜水如金,每人的洗澡时间绝不超过15分钟,而我们扪心自问:“洗澡时一冲就是一个小时,洗碗,洗衣大开水龙头时,我们留心过,注意过吗?两相比较足见我们浪费之严重。”
当然,澡堂用淋浴是比较卫生的,只是希望我们每个人在洗澡时都能注意一下节约用水,不要“铺张浪费”,而学校是否也应加强一下“节水宣传”的力度?毕竟,形势很严峻,不容乐观。等到我们真的没水吃,没水洗澡时才后悔当初的“大手大脚”,已是悔之晚矣。
所以,在“开源”的同时,更要注意“节流”。
二、体育设施与健身器材
科大的体育设施与健身器材不够。开水房旁边的健身区是“公有的”。早上,一些老先生,老太太在那里健锻炼身体,学生便很少有机会能够锻炼一下,其余的时间锻炼的机会就更少了,所以可否考虑再开辟一个健身区?
科大的体育设施也不太完善,体育馆内是可以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打排球,但为什么不建几个收费的乒乓球台呢?这样,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可以去打上几板,放松一下。我觉得,学校应尽最大可能地为同学们提供锻炼的场所和器械,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还谈什么“学富五车”,做什么科学研究?
希望东区的活动中心建成后,情况会有所改善,让同学们能够不花钱便能锻炼身体,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三、重复性建设
到科大后,常看到“施工现象”,也听到学长和老师说:“这条路已经翻修了,好几遍了”……心中便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不能尽量把路修得质量好一点,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为什么我们不综合考虑后再进行校园规则、建设,以致建了拆,拆了又建呢?
我们知道国有企业的重复性建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校园的重复性建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科大的设施有“三流”(也许大家都不愿承认这一点,但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我们为什么不减少几次重复性建设,用省下来的资金,更新或添置一些设施呢?
听到一些同学感叹道:“科大的多媒体教室还没有我们中学多”,我想我们只能置以无奈的一笑。处在安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大的发展。但我们要建设一流大学,就要在不利的环境中求发展,求硬件、软件的同步发展,力求在小事中节约每一分建设资金。
四、渴望多样性的学术报告
留心一下海报栏的海报,你会发现,报告多是专业性较强的,虽然注明“感兴趣者”参加,但若只感兴趣而什么都不知道,又能获益多少呢?我希望科大的报告能够是多样性的,不仅有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报告,也应该有关于文学、艺术、国际形势、环保等等方面的报告,多彩缤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未必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科大以理科见长,但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兼容并蓄”,不能学理就轻文。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多样的报告应该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的组成部份。
这样,既拓展了知识面,无形中又提高了自身素质,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口号,就要处处与世界一流大学与标准看齐,我们的目光不能只限于安徽省,限于中国,要放眼于世界。
看“瀚海星云”网站的“重振科大雄风”,给人一种沧桑和无奈的感觉,我们不能再说“那时候科大和清华,北大并称‘三大校’”之类,历史属于过去,辉煌不再,我们只有注目明天,重铸辉煌。
愿科大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守地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