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

 

PB02009096张田田 PB02009062陈  燕PB01009080赵 

 

大学是一个人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将在这个时期达到高峰,一方面,他们受青少年时期思想启萌的影响,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及人生信念,对美好的未来有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性格上是叛逆的,容易感情用事,整日沉溺于幻想,两方面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及完善。

九年义务教育中,应试性教育引导大部分老师和家长走入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学校片面强调课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分数高就是一切,无意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3+X”型高考制度的产物,一旦分科,有些班级,便完全放弃对不必考科目的教授及测试,虽然有会考制度,但也只是勉强进行,类似的种种现象无疑都在助长学生素质的片面、畸形发展,学理科的同学对政治经济常识几乎一窃不通,更没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而严格的定位,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弱化都被高考的耀眼光芒所掩盖,一旦步入大学校门或进一步走进社会,中学阶段教育的“后遗症”便暴露无遗,主要表现以下方面:生活和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适应能力差,思维方式呆板,没有社会责任感等,由于没有坚实的人格基础,有些人将因缺乏思想政治导向而迷茫,甚至导致行为上的迷失,这些都可称为人格障碍,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映,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鉴于大学生及其同龄人中普遍存在的人格障碍,大学生健康人格及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刻不容缓。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修养、社会常识如法律基础知识等的教育,它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习、认识社会,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建立且完善健康人格、价值观、人生观等,另一方面是政治常识的讲授,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历史,及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向学生展示马克思列宁主义,促使他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两课”教育从理论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就实施模式来看,仍存在不少弊端。

首先,目前大部分学生用近2/3的时间和精力对付专业课,1/3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获取各种证书,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铺路,他们偶尔有一些空闲时间也用来看一些实用、快速、方便的书,对思想政治方面的书籍几乎从不问津,对开设的思想政治课也只是敷衍了事,更不用说课后,考试在即,也只花一两天背“重点”,及格就行,这不免又陷入初等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效果只限于表面性质,并没有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实质性影响。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有些高校办学封闭,大学生囿于校园而很少与社会接触,缺少自身及自我发现的条件,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人的道德,过人的生活,在人的社会里,表现人的价值,提高人的尊言,扩大并发展人的光辉。”但德育教育已经陷入了一种用政治灌输代替道德,思想引导的模式,道德教育活动变成一种单纯的政治宣传活动或政府行为,它只是被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实施,采用突出性、阶段性手段,而非长期性、经常性的基础教育,教师仅把道德原则、政治常识讲授给学生,却未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不少学生在“理论”上成绩优秀,在实践方面却表现出道德欠缺,反映出政治思想的匮乏。这种脱离实践的教育很可能使一些学生成为“口头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矮子”,他们的外表和内心、语言和行为经常采用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准则,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性,频繁的政治宣传活动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反而让人感觉空洞无理,无据可依,以致他们的思想发展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大学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可教育本身却没有很好地接近实践,适应社会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第二是人的才能、志趣和审美能力的多角度发展,个体的思维、情感、意志和想象和等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完整的发展;第三是共产主义崇高品德的发展,塑造真、善、美三者相融合的理想化人格。

义务教育及三年的高中教育基本上帮助青少年完成了第一层面的发展,对于大学等高校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二和第三个层面,要做到这一点,现行的教育制度还远远不够,它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不妨借这句中国古话来重新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

所谓“传道”是指讲授基本知识及准则,几乎大部分的高校都通过课堂授课认真完成了这项任务,同学们在课堂上可以学习到思想修养方面的规范,能基本区分善与恶,美与丑,也可以学习到一些生活常识,如中国或外国的法律制度等,还可以学到中国革命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无疑它是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便要涉及到教师在授业和解惑上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解惑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的疑难解答,它更重要的方面将落脚于现实生活中,人生活在社会中,时时处处都在与其他人发生联系,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便能获取很多信息,社会是多元化的,它必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也必有消极落后甚至阴暗的一面,特别是现代社会上存在一些尔虞我诈、损公肥私、蝇营狗苟的现象,这对思想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无疑是一种价值误导,一些及时享乐的思想开始在校园滋生,这些都可归结为思想困惑,面对种种困惑,决定了解惑与授业的密不可分。授业,就是传授方法,它既包含我们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包含解决问题的途径。

分析问题要求全面,人是情感的复合体。《情感智商》指出:“强调情感智商的重要性就在于提醒人们要注意情感,性格和道德思想的结合,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的基本伦理观、价值观根植于潜藏的情感能力。”青少年情感世界错综复杂,缺乏条理性,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实的思想行为准则,一时的诱惑很容易造成情绪甚至行为的冲动,“就人而言,冲动是情感的媒介,所有的冲动都源于情绪的激烈化异想以行动表现出来,受冲动支配的人也是有道德缺陷的人,控制冲动的能力正是独立意志与人格发展的基础。”此时,我们需要支持与理解,需要有人与我们共同探讨,或者为我们指点迷津,教师和一些心理咨询机构无疑是这一角色最合适的扮演者,给学生指明一条遵循和实现道德价值的道路,使他们明确什么是应当选择的和不应当选择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乎道德的,从而自觉地趋善避恶,同时,一定的社会实践,以及荣誉和良心,尊严和幸福,正义和自由以及理想信念等价值的内容分析,研讨,将更有利于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此外,在政治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与人民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方针政策作为话题,组织研讨小组或者学习小组。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学校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学习班,共同学习并贯彻十六大精神,学员既可以听取别人的见解,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思想和认识无疑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性范例。充分利用校园网络,BBS等信息工具,把政治决策落实到实处,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接触政治,了解政治,通过思考,建立并完善自己的思想政治体系。

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再加上实践性,组织性的工作的全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普遍提高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