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科 大 与 合 肥

 

PB02206229 孙恩     PB02206255孙龙

 

提起安徽,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黄山,提起合肥,人们又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中国科技大学。黄山之于安徽,就好像中国科大之于合肥。安徽因黄山而出名,合肥因中国科大而闻名。合肥与中国科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而又复杂的联系,这里仅用我们稚嫩的头脑里探讨这个问题。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试想一下,人们在介绍某个城市时,会不会着重指出某某大学座落于此呢?例如,在介绍南京时,会不会说“著名的南京大学座落于此”呢?或是在介绍济南时说,“山东大学”座落于此呢?我们想,这样的情况应该不会发生。但是在介绍合肥时,“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座落于此”这句话是必然会有的。可见,中国科大与合肥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

为了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科大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科大由北京迁到合肥这段经历)。

1958年初,在北京一些领导和科学家倡议下,要以中国科学学院为依托,创办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校技术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1969年10月,国务院科教组成立。国务院驻中科院联络员刘西尧主持拟定了中国科大《关于要求创办“五七教育革命实验基地”的报告》,基地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农场、科研单位、地点拟设在有河南省南阳地区,计划二三年内完成基地筹建工作,并把学校逐步迁到基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谢富治批示同意,校革委会派人到南阳基地选点。考查人员认为在南阳山区、丘陵地带开办基地确有问题。1969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后经与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协商,指定中国科大战略疏教到安徽省安庆市。先遣人员90人12月初赶到安庆,随后900人到达该市,被安置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拥挤不堪,食宿基本生活无法维持。1970年1月军宣队政委贺魁民、革委会副主任王锡清同科学院军代表尚可,革委会副主任王锡鹏到合肥向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副主任娄学政汇报工作并办理移交手续,商定学校搬迁到合肥市,在原合肥师范学校校址办学,并决定将全校人员分散到淮南,马鞍山,铜陵等地厂矿,农场进行“斗、批、改”半天劳动,半天搞运动。

中国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总计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T,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35000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约6000人次,用火车510多节,搬迁费达77万元。

学校迁入合肥时,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校总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在这样危急的关头,科大人毫不气馁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现在经过“七五”、“八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已经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学。

笔者中的一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从小就把中国科技大学当作合肥人的骄傲。作为一名学生,为了得到她的青睐,奋斗了十多个年头,但当他以优秀的成绩跨入她的大门后,却不得不为自己的家乡合肥而伤心。谈到科大的地理位置,几乎所有的外地同学都为自己以相当好的成绩却来到合肥而不满,他们认为安徽、合肥相对于其它大城市较为落后的现状严重阻碍着中国科技大学的发展,网上经常看到一些科大学生情绪激动,嚷着要把中国科大迁回北京,更有一些其它大学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座落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学,对我们科大学生优越感十足,动辄以嘲笑的口吻谈论我们科大。

的确安徽不太富裕,合肥也无法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提并论,但安徽对中国科技大学这个养子,又付出了多少啊!更不必说合肥中国科大更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就是在去年,安徽省政府在自己紧张的财政收入中拨出了三亿元人民币投入到中国科技大学。而同样是全国重点大学,安徽的亲生儿女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恐怕只能对数字摇头兴叹了。三亿元对江苏省政府、对上海市政府可能算不了什么,而对安徽来说,已经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我们科大人,一向有着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于物质生活,我们一直不要求很多。有这样一句话“奔北大,赴清华,不要命的上科大。”科大人一直以自己这种为“追求知识、真理而奋不顾身”的精神而跻身于世界名校之林。正如有人所说随时随地的一种危机感和拼搏精神是科大学生的宝贵财富。正是拥有了这些宝贵财富,才能使我们科大人克服一个个别人看起来无法克服的困难;正是拥有了这些宝贵财富,才能使我们科大人在科学的荆棘林中顽强前进;正是拥有了这些宝贵财富,才能使我们科大人在科大最危急的关头咬紧牙关,将科大转危为安。如果说北大是张扬的。清华是高傲的,我们科大人则是相互和勤劳的。科大校园中“孺子牛”这座雕像,正是我们科大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但是,有一部分科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再那样单纯,不再那样执着了。曾经美好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已经渐渐消失。取而代之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或是一套宽敞的住房或是一个汽车梦,开始羡慕北京、上海那优越的生活条件,合肥他们心目中的小地方已经容不下他们的心。

但是,勤劳的合肥人民并没停下对科大一如继往的支持。

今年11月8日,第二届中国·合肥高山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在刚落成的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开幕,600多个项目与600多家公司,风险投资商将参加为期三天的会议。会议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现代中药、技术升级、科技园示范、资产重组等九大类。在这次大会中,中国科技大学及其旗下的中科讯飞公司作为合肥市政府在这次对接会上的主推单位,会得到最大的发展机遇。合肥市政府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科大提供广大的发展机遇。

当然,中国科大在接受这种便利的发展条件时也并没有忘记报答合肥。在中国科大这个具有无穷经济增长点的带动下,合肥的教育事业、经济、文化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合肥已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科教基地,拥有全国四所之一的大学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杰出代表,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对亚太地区特别开放的四大科技工业园之一。合肥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所占的比例位居全国第二,这一串串的成绩,其中中国科技大学的努力和奋斗不可磨灭。

中国科大已经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力争到2018年建校六十周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成为与中国科学院和其他专业研究院所的高科技企业相结合,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技基地,而要完成这一项项目标,没有合肥市政府的帮助又是不可能的。

细想起来,当年的迁校合肥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当时最智的选择。想当年在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合肥无疑是一片净土。就是现在,合肥没有那些大城市的喧闹与浮躁,没有灯红酒绿的处所,它无疑是莘莘学子探索知识与科学的最好的地方。没有浮躁与喧闹,只有踏实与勤奋;没有灯红酒绿,只有秉烛夜读。我想,那科学的火花只有在朴实与安静的地方燃起。

似乎我们中的一些人在进入大学之后就迷失了方向。我们来到大学是为踏踏实实学习,而不是为了享受。老是为了学习,又何必在乎学校在何处呢?那些情绪激动的人已经淡忘了科大人的精神。

好在存在那样思想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科大人还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前途与合肥这座美丽的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自己深深植根于合肥的沃土中,为合肥的发展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当新世纪的曙光照向神州大地的时候,我们科大人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江总书记在十六大上令人鼓舞的话语时时响起在我们耳畔: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座落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必将与这座美丽的城市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世纪,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颗耀眼的科技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