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我 看 南 水 北 调

 

PB02206285  陈博  PB02206227 房威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曾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便是南水北调最初的构想。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北方水资源的“先天不足”,北方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也越来越紧迫。

如今在北方,不论水需求的现状还是后果都不容乐观。产业结构与当地水资源不协调以及浪费水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80年代以来,国家在北方地区大力加强了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钢铁工业基地的建材工业基地等,以上很多都是水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能源原材料工业占主导产业位置的8省水资源非常短缺但90年代大耗水工业总产值增国了16倍,以年均12.6%的速度增长,1998年8省大耗水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而且,从目前北方各省区对“十五”期和更长一个时期的初步规划来看,多数省区大耗水项目依然多,大耗水工业比重过重且又高速发展,与之同时节水技术又没有跟上,水就被工业消耗了,并且又是在北方这么一个资源不长地区,缺水便是不可避免。

要满足工业农业发展用水与城市农村众多人口的生活用水。光靠河流,湖泊显然不行,于是人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就在人脚下的地下水。

就淮海流域来说,1994年-1999年地下水年均开采量就为250.5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为188.5亿米3占75%,深层地下水62亿米3,占25%,地下水开采量占了供水量的60%。这严重超采了地下水。众所周知,地下水尤其是深层地下水的恢复是相当漫长的,据估计,在现在的开采强度下,现有的深层地下水储量仅可维持开采9-10年,在深层地下水储量变干后即使停止开采也需150-200年才能恢复,超采地下水带来的问题远不止这些。由于大规模地超量开采地下水,在东部平原沿津浦铁路形成了以天津汾州为中心的大面积深层地下水漏斗区约2.14万平方公里。在太行山沿京广线形成了以北京,石家庄为中心的约1.4万平方公里的浅层地下水下降漏斗区。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则直接引发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如河湖干涸地面下沉海水入浸等。黄河的断流和部分地区湿地的消失很难说和地下水位的下降没有关系。而地下水下降间接引起的生态灾害更无法估计。

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正在向我国经济的不合理发展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发出警告。如果再不着手解决水短缺的问题,水在中国这个水资源总量约为2000亿吨居世界第6的国家,必将制约其经济的发展。调整与地区资源不协调的产业结构和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已势在必行。但是“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厚其源泉。调整产业结构,节约用水只是在使“流远”的过程中“疏流”了“河道”,但要解决北方缺水的“先天不足”,即“流其源泉”,就要解决水的来源问题。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有可能,借一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正好就是解决水的来源的可行方法之一。

通过调水则可以直接接受缓解北方缺水的现状,促使地下水位线的回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普遍老百姓摆脱饮用含氟高的地下水的状况。南水北调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但是南水北调的有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受水区,而不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因而在调水之前,我们应当弄清楚会有哪些不利影响并努力减少它。

从国家总体规划来看,调水分为东,中,西三条线,分阶段来实施,近期将施工的东线工程,相比之下困难较少,不利影响也较少,东线是从长江杨州江都引水,经扩大的南北大运河和平行河道,拘水64米到东平湖,然后过黄河经扩大的南北大运河到天津,全程90%均利用现有河道,影响较小,且年均调水量为150亿米3左右,占长江年经流量的1.5%比重很小,对到水口以下长江影响较小,有人担心通过调水会扩大红螺,自经引试验证明不会形成新的红螺。因而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小。当然,输水之河水质的保护也十分重要,然输水之后不能用水也不能解决失水问题。如今,部分地区的污染十分严重,如调水所要经过的骆马湖,在骆马湖以南为亚类水,过黄河入海河流域为一类,而其以北至东平湖水质超过IV类,治污的任务是艰苦的,但通过治污之后,给当地带来的生态利益又无疑是巨大的。

再来看一看中线。其主要从丹江口水站引水,修渠道经分水岭方域垭口,到郑州,过黄河,修渠道引水到北京,天津,主要供应京津,沿京广铁路沿线,中线调水量较大,年调水量130亿米3左右,约占汉江年均水量的22%,这对丹江口水电站发电有一定影响9约年减少电用7-8亿KWH,同时对下游河支有一定影响,可由综合开采来解决。但调水的同时,如丹江口水库坝高提高了防洪能力,减少了洪水对汉口的危胁。在输水线上,要经过众多河流,其影响也需近一步调查。中线的另一个问题是占用的土地和移民较多,有一定难度。

最后来看西线。将年调水150亿米3,对长江干流和三条支流的中下游影响少,但其调出水量占各调出点水量的比例大会使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大渡河和长江上游(西南四大水电基地)损失部分电部。还有就是调水的生态环境冰为脆弱,不利于大的建设。调水很有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有人提议采用开凿隧道引水的方法,但还有进一步考虑。

南水北调工程将会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利益是不可估量但与之相应,其需要的资金同样十分巨大。据估算东线一二期工程,中线一期工程需要1300-1500亿元,其中800-850亿元用于主体工程,500-650亿元用于配套工程。近期开工的东线工程也需要634亿元,其中420亿元用于主体工程,238.4亿元用于治污。如此高额的开销不论是让国家还是地方政府承担都是一个沉重的担子。因而需要多方位的筹资。可让国家,地方政府各出一部分,再向银行贷款,还可以发行国债,吸纳民间资金。同时,还要把用水权,用水量,投资三者结合起来,利用用水权,用水量来鼓励地方政府出资,以获得部分资金。这样可以使地方政府根据需水量来合理出资,也就可以使地方政府不至于承担额外的负担,量体裁衣,最后也就可以使出资的比例实现合理化水资源的分配合理化。

此外,随南水北调工程的进行另一件需要调整的东西就是水价。在当今中国,水价普遍偏低,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水的价值来。通过调整水价,可适当反映出南水北调的成本,提高人们对于水也是一种商品的意识,有利于人们节水意识的增强。同时通过水价的调整也促使大耗水产业比重过高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毕竟,我国能源材料的供求状况了已发生了改变,由供不应求变成了供大于求了。同时,这也会促使大耗水产业自身生产方式的调整,使之加快节水设备的更新和节水技术的进步,最终将有利于形成一定的优势产业。但是水价的上提,必需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承受能力,近期南水北调的目标区域是京津冀鲁地区。该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工程建设和水价调整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因而水价可以小幅度上扬,水价可以顾及一部分投资收益。但同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需水量也十分大,但从农民本身来说,并不能承受很高水价,因而水价的上调应相对较小,主要是为了促使他们由浸灌的传统农业向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农业转变,曾有人统计,以色列人用1米3的水可以种出 2.32 吨 的粮食,而中国则用1米3的水种1吨的粮食,二者之间差距是很大的,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的发展空间也很大,可以设想通过调水带来水价上涨,还能节省出很多水来。

在水费收上来以后,可以把它作为资金投入到南水北调工程相关设施的运行和维护上,与之同时,还可以从水电、航运、旅游等方面获取维护资金。

当然,南水北调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带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而南水北调带来的诸如社会,环境,利益,则更是泽被子孙,有理由相信一富饶而又山川秀美的中国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