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007204 范安川
上大学之前,读过《毛泽东传》和《毛泽东选集》(部分),对毛泽东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伟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学期上完《毛泽东思想概论》后,对毛泽东本人和毛泽东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下仅就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与新中国发展进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改革开放,谈一点自己学习后的观点和体会。
对毛泽东历史功过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创立和完善了毛泽东思想;但是由于晚年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致使“浮夸风”、“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泛滥,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以上评价是客观的,但是,也正是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一些错误,使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毛泽东晚年思想保守、僵化,主张“闭关自守,主张不对外开放。”毛泽东除二度去苏联外,没有去过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客观环境限制了他的眼界。这些观点归纳起来,无非有以下两点:第一,由于毛泽东晚年僵化保守的思想,致使建国后综合国力一直处于缓慢前行的状态(特别在“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浩劫”时期)。第二,由于长期趋于封建状态,致使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踏上对外改革开放的道路。
乍看起来,这些观点似乎合乎情理:从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57年到87年,30年间,中国的人均收入依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经济仍没有实现现代化。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错误观点的提出都是由于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不了解而产生的。
首先是当时的国际环境不利于对外开放。建国初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只有苏联,美国和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政策。五十年代后期,苏联走向大国沙文主义的道路,为了本国的独立和利益,中国只得采取“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即既反苏又反美。在这种严酷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对外开放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即使在如此不利的国际环境中,毛泽东仍提出并执行了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为了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指出:五项基本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环境,我们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和开放的国际环境。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里论述我国的的对外关系时,不仅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并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60年代,在会见日本黑田寿男时,毛泽东对日本一些大企业愿意与中国进行经济往来表示赞赏和欢迎。后来进一步明确提出:“如果需要,可以让日本人进来开矿、办厂,先让他们得利,规定期限,若干年后没收。”这说明,毛泽东“对外开放”的思想,在原来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由过去“保护国外私营企业”、“向外国学习”,发展到“引进外资,兴办合资企业。”至此,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外开放”,但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的这些思想,虽然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没有完全变成现实,但是,正是这理论上的大胆探索和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主义建设为今天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物质基础。
第一,经济建设方面。不仅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而且实现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1952~1978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率。由679亿元增长到3624.1亿元。至1978年底,我国已形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金融、贸易、旅游和综合技术服务七大行业。中国,在以农业部门为经济主题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为什么始终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人均收入仍然较低呢?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很大关系。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从低水平起步的,即使增长率很高,但国民生产总量的增幅赶不上人口的增加。因此,中国人均生活水平仍很低。而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虽然经济增长率变化不大,但由于经过前三十年的初步积累,带动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应该说,前三十年的建设是改革开放后取得巨大成就的物质基础。
第二,创造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在建国初期国际形势对中国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张“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不管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别,采取了果断而灵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出:不管是建交还是没有建交的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不干涉中国内政,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都积极与他们发展政治、文化、经济和贸易往来。同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反对美帝国主义领导和执行的“封锁”、“遏制”政策。截止1979年,世界上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已达到110多个,彻底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阴谋。
毛泽东的外交实践充分说明,他不但从来没有人为地把中国与世界割绝开来,而是通过多方面的实际努力,为中国后来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做出了巨大的、常人难以企及的贡献,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外交环境。所以,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毛泽东时代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合理延续和必然发展结果。毛泽东时代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不仅是当时世界形势所迫,而且在客观上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赢得了世界和平和稳定,为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三,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造就了科技与管理干部队伍,为后来提出“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准备了人才资源。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后,无论在思想上、实践上和外交策略上,毛泽东都为我国“对外开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基础。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到:“二十年来,在建国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成就。胡绳说:”中国,如果没有计划经济时期奠定的基础,也难得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增长。没有计划经济建立起来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即使引进了市场机制也不能马上发挥作用。并且,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以计划经济体系为依托。“虽然此间也曾有过挫折甚至错误,但这在探索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如何,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他有生之年使我国经济”走向世界“、”自立于民族之林“而做出的伟大贡献是无人可以与之比肩的。邓小平曾说过:”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可能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因此,对于毛泽东在“对外开放”中所做贡献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做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奠基者,与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道,将永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