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009081刘 磊
人才流失是人才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造成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的原因极其复杂,除了自身经济落后,社会动荡和教育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之外,不公平的国际竞争是其根本原因。发达国家凭借他们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极为有利的地位,采取种种手段收罗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国的人才流失极其严重。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曾透露:“一方面,每年科大举行毕业典礼时,四分之一的人就已经办好了出国手续;另一方面,清华、科大及北大理工类往届毕业生的一半或早或晚也都出去了。”美国在1999年从全世界移民了15万个“特殊人才”,其中中国人占了10%,即15000人,总数上仅次于印度。15000个“特殊人才”,对于还是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这还不包括那些每年涌入加拿大、欧盟国家及日本的“技术移民”!
从另一层面讲,发达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据最新资料显示,美国短缺高新技术人才高达85万人,德国短缺10万人,日本短缺20万人。各国为解决人才需求,纷纷从国外引进。美国科学基金会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59%的高科技公司中,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到科技人员总数的90%,在加州硅谷工作的高级科技人员中,33%是外国人,从事最高级的工程师研究的博士后中有66%是外国人。目前,英特尔、微软、朗讯等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100多家研发机构,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科技人才,争夺中国优秀人才的竞争出现了白热化。这就导致了我国境内许多优秀人才还未出国门,就已经流失了。
而那些走出国门的人才就不用提了。去年统计,我国留学生外流33万人,回归祖国的只有11万,这些高素质人才70%一去不返,在美国硅谷的20万从业技术人员中,来自中国(包括台湾省)的留学人员在6万人,占3%。目前中国还有20多万名留学人员在国外,如果我们再不创造条件去争取,大有失去他们的可能,这项损失拿金钱是无法度量的。
此外,国内形势不容乐观。据1998年据计,中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已达281.4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9万人,从科技人员的总量规模看,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共体大体相当。但是,有人估算,到今年,中国42%以上的正、副教授和50%以上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等将达到退休年龄,全国100万高级专门人才中,35岁以下的仅占11%。而在全国各高校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已超过70岁,两院院士平均年龄不低于65岁。国内人才趋于老龄化,而青年一代又流失于国外。在人才问题上,中国受到双重的威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是,我国人才的严重外流或者留学生的滞留不归不全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吸引。从1999年进行的对千余名在美留学人员回国意向的调查来看,准备在五年之内回国占21.5%,在五至十年回国的占36.5%,准备在十年以后回国的留学生占22.9%,不准备回国的占19.4%,可以看出,留学人员中有80%的人是愿意回国的。但是事实上并不如此,为什么留学人员的意向和行动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相当一部分海外学子说,国内人才待遇偏低并非回国的最大障碍,最怕国内人才管理凭长官意志,加上周围环境不好,遭人嫉妒,一些海外学子还怕回到国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常年在国外工作,由于专业分工细化,使许多国外的有意归国的学子只能用途生产链中很少的一部分,而中国公司对他们期望过高,使双方要求相距较远,无形中也给海外学子回归祖国形成障碍。
再者我国的许多国营企业用人机制尚需完善。虽然,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为了吸引人才,各单位可谓殚精竭虑,不惜代价,这诚然是可喜的一大进步。但是,企业用人仍存在“追名”误区:一些中小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动辄硕士、博士,但引起的人才终因无用武之地而“出走”;更有一些小企业急功近利,只想用现成的人才,在招聘中横设“工作经验”,“户口”,甚至“性别”的门槛。有的单位竟出现厚“婿”薄“子”的偏差,招人容易留人难已成为困扰国企的普遍现象。一些大省如湖北、陕西也出现了人才严重流失的危机,遭遇了守着人才喊渴的无奈。其中大多数人才是涌向沿海发达城市,而且是以预订的形式,再有一部分走出国门,留学异乡。虽说出国,跳槽纯属个人行为。却也折射出了人才环境的问题。人才流失的原因前面已讲过,即企业缺乏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许多企业缺乏一个基于工作分析的科学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1)平均主义严重,每天生产200个单位的人和每天生产100个单位的人,都拿150单位的工资,这种‘强制混同均衡“的现象在国企普遍存在,至今仍有相当多的国企只问人才价格不问人才能力;(2)论资排辈惯性较大,年轻人难以获得挑战自我的发展空间;(3)任人唯亲风气尚存,员工晋升、提拨、培训的机会不与才能贡献挂钩;(4)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使人才产生被工作耗干的烦恼,如此种种,人才焉有不走之理?
因此,优化人才吸引环境便成了我国解决 “人才危机”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沿海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纷纷制定了留学人员回归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创业,为国效力。中科院的“人才计划”,高等院校的“长江计划”,吸引的人才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及海外留学未归的学子,也包括在海外土生土长的外籍人士。广州、上海、深圳等城市制定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优惠条件也吸引了大批海外学子回流。调查显示,近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归国率也有明显升高。
就国企而言,国企必须主动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的优化配置也必须能过市场来进行。企业只有去除上述几种弊端,形成适应自身的“用人、育人、敬人、留人”机制,增强自身吸引力才能在市场上和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得到人才的青睐。
一国实力的综合体现,不是看你拥有多少资本,而是看你拥有多少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对高科技人才的争夺将更趋激烈,海外留学人员是中国科技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宝贵的财富,是发展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重要人力资源,鼓励和吸引海外留学,在外工作的人才为国服务,形成一支国际化的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科技队伍,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中国一长期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