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023053 姜 浩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文化交流更加广泛,这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尤其是不断深入的改革促使人们的思想道德与文化观念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封闭自守、不思进取、愚昧盲从、平均主义等观念逐渐被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等现代观念所取代,这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我们的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随着高新科技与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更加剧烈,西方势力加紧推行西化分化战略,进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各种观念的冲突日益加剧,尤其是一些腐朽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沉渣泛起,造成了精神生活领域的混乱。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面临着一次新的选择。我们只有弘扬先进文化,才能推动新社会的不断进步。
文化指社会意识领域范畴时,它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与此同时,它又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在服从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有了自身发展的逻辑演化规律,有自己的存在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传统和文化趋势。
先进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结晶,通过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习惯、新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推动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由意大利肇始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及随后的由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先进文化不仅推翻了基督教神学统治,而且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曾指出“新教所倡导的伦理观念充分肯定了人们在现实中为追求财富而进行的辛勤劳动,认为这是对上帝的爱。而正是这种伦理精神和思想信念推动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韦伯的观念虽有片面性,但它确实说明了先进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时,都可以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中找到其最初的价值观根源,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能顺应先进文化发展的趋势,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同样,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顺应先进文化发展的潮流,站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努力建设弘扬反映革命、建设、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与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以积极态度不断汲取人类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努力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从思想上、精神上解放和激励广大人民,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与共同理想,才带领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本身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马列主义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精神扫除几千年的愚昧和迷信,打破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文化而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提出,为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克服困难和艰险,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要实现政治与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学习与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提出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彻底批判封建主义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提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努力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接班人,提倡坚持二为方针与双百方针,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坚决扫除长期存在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观念,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与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破除种种僵化观念,努力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从而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却不容乐观,首先是知识分子公共性的丧失,从90年代初开始,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有了一种学术的自觉,认为知识分子不仅要从政治系统中分离出来,还要从知识里面来建构文化最基础的东西。它们对80年代知识分子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是有反省的,认为是缺乏岗位意识的体现。随着90年代初的国学热以及重建学术规范的讨论,一大批知识分子放弃公共关怀,而在知识体制内部寻找个人的发展。第二是知识分子的再度边缘化。随着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整个社会加速世俗化。市场社会的出现,使知识分子再一次被边缘化。第三个是“后现代”的崛起。中国的后现代文化的拥护者们借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断然宣布中国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在后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已经死亡。中华民族正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放眼望去,外来文化挑战依然强劲,但文化英雄安在?难道金庸与王朔竟成了20世纪下半期中华文化的象征?传统的延续要靠不断的文化复兴来完成,但至今仍没有文化复兴的迹象。而文化领域内的虚夸、浮躁风更是让人义愤填膺。
我们应当认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物质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过来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一方面固然是由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物质利益的杠杆对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在当时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最迫切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东西,同时需要心灵与精神的关怀。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广大群众的热情犹如春潮般激荡。倘若没有这种劳动热情与创造精神,我国要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无法想象的。什么时候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得力,我们的经济建设肯定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文化领域,我们要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深刻反映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与文化艺术特殊规律的科学结合,是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精神产品的生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劳动,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发展各种健康的个性化的文化,也就是说,既要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要确保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又要适应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弘扬先进文化,必须继承与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仅有对优良文化传统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借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只有创新,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保持文化的先进性。
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让我们齐心协力,弘扬先进文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