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对大学生奢侈浪费现象的透视与分析

 

PB02013042陈小磊 PB02013035龙 

 

最近,笔者发现我校食堂内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以西三食堂为例,每到开饭时间,餐桌上总是杯盘狼藉。在这些盘盘中,残留着大量未吃尽的饭菜。这些饭菜都将被倒入食堂的大泔水桶中,一天下来剩菜剩饭要积累好几大桶。笔者曾在西三食堂粗略统计了一下,能将所打饭菜吃净的同学不到10%(基本吃完即可,不要求特别干净),有90%的同学或多或少地有剩菜剩饭。尤其是在“风味小吃”窗口,有的同学面对一大碗炒饭仅仅动了几筷子就起身离去。眼看着白花花的大米饭和整个整个的馒头被倒掉,笔者着实感到心痛。

这种浪费现象不仅仅是我校存在,在其他高校内也是普遍存在。《北京晨报》登载了一篇题为“扫描高校浪费现象”的文章,该文中说到:“中午十二点,某高校一间食堂内,在‘浪费粮食可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大标语警示下,饭桌上,泔水桶里,到处是洁白的米饭,大堆大堆的剩菜和没留下牙印的馒头,据工作人员说,每顿饭后,学生们都可以制造几大桶剩饭。

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严重的浪费现象呢?有的学生说胃口不好,吃不下,有的学生说饭菜不合口味,竟然还有学生说:“今天我心情不爽!”笔者并不否认以上原因的存在,但如果仅用上述理由解释这些浪费现象,未免过于牵强。经过笔者调查分析,并非所有学生仅是因为吃不下而浪费,更多的学生是为了“摆阔”,买来丰盛的饭菜,然后“潇洒”的浪费掉,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阔气。

更令人担心的是,浪费不光表现在食堂中对饭菜的浪费上,在宿舍中,校外的饭馆中,浪费也存在,甚至更加严重。

据考证,在学校管理上,在宿舍打扫卫生是一大肥差,大捆看上去看过或未看过的报纸,大量有用或没用的废品,天天都要塞满整个楼道,打扫卫生的阿姨们都是带来满足的笑容处理它们,变卖所得已超过了工资。到了七月份,对她们来说,像是过了一个小年,毕业离校的学生们留下的堆积如山的旧衣物,旧鞋,衣架,纸箱可谓是一笔财富。校外,学生们又养肥了周围大大小小的饭馆,他们对吃法颇有研究。大学BBS中竟然开辟了美食专栏。本来同学们偶尔在一起聚聚也无可厚非,但学生们不论大事小事都得找机会请吃一顿,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些经济较差的同学申请到助学金后竟也拿两三百来搞这种事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已被一些人淡忘,袜子穿了不洗就丢;为追时髦,衣服书包频频更换,学生回去要钱,家长们便叫苦连天。调查归来,不得不哀叹中华民族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一部分学生身上的丧失。

确实,正如江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经过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改革开放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逐步完善,我们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于是,有些人便对艰苦奋斗这些传统美德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

目前减少生活水平差异的悬殊已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成长快速,特别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海城市一片繁荣,但拥有众多人口的广大农村发展却严重滞后,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也反过来困扰着北京等大城市,朱总理今年也在人大记者会上承认:大陆城乡差异不断扩大,贫富差距十分严重。

据《大众科技报》载:按中国政府的贫困线估计: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3000万,然而如果按1天1美元的国际标准估计,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仍十分严重,贫困人口在1亿以上,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13。中国入世后,WTO对中国的冲击,农村首当其冲。

快速发展的城市的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在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同时,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更多的人面临下岗,在贫困线上生活。

在小康被越提越响的今天,似乎大家觉得已经过上了人人富足的生活,那么,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今的中国社会是不是真正意义上人人富足的小康社会。先听江主席怎么说。

“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的国家生产力、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扭转,贫困人口为数不少,人口总量在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与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这些情况,生活在信息传递飞快的校园里的大学生们不会一无所知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艰苦奋斗呢?何况,大学是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才的地方,如果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大手大脚花钱,攀比摆阔,视奢侈浪费为潇洒的氛围里,步入社会后,还会不会为人民服务?

江主席在十六大的报告中还为我们指出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让我们来共同听一下,了解一下我们的实际与目标的差距:

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的保障;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这些具体目标的分析,我们解读出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这包含了很多方面,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而奢侈浪费、一切向钱看的生活作风是与之格格不入的。因此,在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希望大学生里普遍存在的奢侈浪费现象便格外令人担忧。另外,建立小康社会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建立和实现小康社会只是党和国家的近期目标,因为我们知道,实现共产主义才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因此,即使在若干年后,我们实现了这一近期目标,建立了小康社会,乃至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继续建立一个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民思想觉悟水平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目标前进,因此艰苦奋斗仍是我们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法宝之一。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上来。说到如何消除或弱化高校奢侈浪费现象,说到底还是那句话,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

所谓教育,应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让大学生们明白中国当前的形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白我们要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明白当前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给我们造成的压力;二是要进行艰苦朴素这些传统美德的教育。经过几千年中国历史沉积下来的这些美德确实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宝贵财富。三是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价值观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这是让大学生们远离奢侈浪费作风的根本途径。

校园虽然是一片净土,但它毕竟置身于社会之中,受着社会的极大影响。归根结底,高校的奢侈浪费现象就是“得益”于社会的影响。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仅局限于对大学生本身的教育,更要开展全民教育,在社会上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当这股风吹到校园时,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