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210043张清蕾
如今我们社会上崇洋媚外的风气很盛,此类例子在我们身边不胜枚举。我有一位中学同学,身上穿的是NIKE,随身听里放的是英文歌,只读世界名著,只看外国电影,西餐是她的最爱。如果这仅是个人爱好也就罢了,对一切传统的东西都表现出鄙视与厌恶,对一切西方文化都充满着推崇与赞扬,显而易见,这是严重的崇洋心理在作怪。当然我们周围也有人对一切西洋的东西都拒绝接受、盲目排外,认为传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存在着盲目的民族自豪感。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现在就用毛泽东的观点和毛泽东思想来谈谈上述现象吧!
一、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他高度评价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古代的农业、手工业、思想、科学发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典籍以及四大发明和有四千年历史可考的文字都是非常宝贵的。”可见毛泽东非常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今天许多人却对这些根本不了解,即使知道些皮毛,也只觉得那些不过是些老土无用的东西罢了。要避免这种思想的发生与发展,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是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民族自信心。1840年以来,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屈辱挨打重创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如果回顾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恢复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二是要了解中华民族的特点和优秀传统,对于完成新时期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创造新文化。“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艺术遗产,批判的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得到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以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哪怕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像杜甫、鲁迅的作品都植根于社会生活,但又善于借鉴和吸收历史的文化遗产。”可见任何优秀的新文化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当然,继承传统文化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毛泽东说:“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推翻封建的政治经济的文化,建设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的文化。但是新文化是从旧文化发展来的,新文化不能脱离历史。”这句话表明了毛泽东关于对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吸收的观点。
二、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毛泽东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文化精华。早在公元一世纪,中华民族就大规模地开始了与世界各民族的交往。当时中华文化处于先进的地位,仍主动吸取世界异质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交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主义的解体。“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起,先进的中国人,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求真理。帝国主义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总是打学生,中国学了不少,但没有用。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像辛亥革命那样的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差了。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了。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那么还要学习西方文化吗?
曾有人提出中西文化“都高”的见解,毛泽东不同意中西文化“都高”的说法,他认为“不是都高,而是到了近代,外国的资本主义社会高于中国的封建主义社会。只有更高者能胜之,此更高者既民族民主革命。不但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文化和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于我今天用得着的,都应该吸收,都应该继承。各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发展。同时,每个民族都有短处。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都没有,哪有这个事?”
毛泽东同样反对排外主义。他认为:西太后反洋人和反洋教是盲目排外主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一种“自大的思想”,是一种“空虚的思想”,是一种“以孔子为中心”的思想,是一种“学问要新,道德要旧”的思想。如同一小孩受了隔壁小孩的气,夜里去偷他的棍子,打算明天一大早出门去老实的还他一小礼。什么“西学”、“中用”,相当于小孩的棍棒罢了。当然,对外国文化也应是批判地吸收。全盘西化的倡导者胡适,一味称颂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毛泽东说“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乃至语言,离不开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较长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古代艺术人民还是喜欢它,不仅有时间的先后,先进和落后,还有民族之间的关系,倡导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所谓坏的绝对坏,一切皆好;好的绝对好一切皆好。是形式主义看问题的方法,无法解释和处理中国复杂的文化现象。”有的同学认为中国的古典名著没有人物心理的描写,不好看,所以不去看。其实他看到的只是中外文学表现形式的不同罢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与魅力他还远未看到。我们需要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东西,但要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
怎样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借鉴和吸收外国的东西。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毛泽东指出中西文化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从理论上解决了如何吸收和运用的问题。他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做出了新的解释。“中西文化非体与用的关系。‘学'乃基理,是中外一致的东西不应该分中西,但中外表现形式应是多样的,这是民族的特色、形式、风格。”这就从哲学上指出“明华夷之辨”、“中体西用”、“全盘西化”的形而上学实质。所以应该学习西方的一般科学原理来研究中国,一般原理是中西共同的,只是在各国表现形式总带有各自的民族特点而已。二要明白学习是为了发展中国现代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演些外国音乐不要怕,隋唐的九部乐,十部乐多数是西域音乐,还有印度、高丽来的外国音乐。演外国音乐并没有使我们的音乐消失,我们的音乐继续在发展,外国音乐我们能消化它,吸收它的长处,就对我们有益。”可见,在文化上对外来的东西一概排斥或一概吸收都是错的。学习外国的文化,事实上不仅不会落后,还会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原有的传统,并且使民族性与现代性、世界性更好地统一起来,使民族文化更加历久弥新、辉煌灿烂。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不但在文化建设上要如此,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积极有利的因素,也要做到用毛泽东的唯物辨证的眼光看问题,唯有如此,方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