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009034 周志良 PB02009063 朱磊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已跨进了21世纪,科技的发展已使网络深入到人们活动的各个方面。作为未来社会接班人的大学生,也是站在时代前沿的先锋,与网络的接触也就更加“亲密”。实际生活中,大学生从网络中学到了大量丰富新鲜的知识,了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大学生也不再困在象牙塔里,真正走向了社会。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中也有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利用网络违法犯罪等现象发生。可以说,网络是一面窗户,它让大学生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一面,也让大学生看到了阴暗的一面。本文将就大学生与网络时代的关系做一论述。
一、 大学生的上网状况
当前社会,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人们的生活当中。截至2000年底,中国网民已达2250万人,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抽样调查显示,北京重点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达到80%。说明大学生上网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但大学生上网做的事情,去的网站,上网条件等不尽相同。以下将通过对清华大学和汕头大学学生上网情况的比较对此作一分析。 1、上网条件不同决定浏览内容及上网习惯不同
在清华大学,校园网建设相当发达,光纤网线直接布到宿舍,学生在宿舍上网和在图书馆上网都是免费的。所以,有70%的同学是每天必定上网,且认为网络是密不可分的达到40%,习惯在网上进行远程教育和进网校(如天极网校)学习的人数远多于上网条件较差的。而且在20个同学当中,有60%常用oicq、icq、mIRC聊天和在线上看电影。相比清华大学,汕头大学的上网条件要差一点,起码对于大学生消费每天上网,但认为网络是密不可分的也达到35%,且65%的同学习惯上线就用聊天工具聊天。最奇怪的是,居然有90%的同学习惯在线看电影!上线收发邮件、看新闻及评论、搜索所需资料、发送贺卡自然是大多数学生惯为之事,在清华大学,其比例达到:75%、65%、40%和55%,而在汕头大学,其比较为:90%、95%、95%和75%。
2、地域不同,所接受网站宣传不同,其常去网站亦有所不同
在对清华大学和汕头大学所做的调查中,还发现一个现象。虽同为大学,但两地学生的上网习惯却有很大的不同。
笔者以为,这些差异在很大一部分基于网民由于地域之别而受各网站的宣传影响不同。清华地处首都北京,因此偏爱于263北京在线;同样的原因,汕头也是对当地的世纪龙情有独钟。
3、所读专业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其选择网页内容不同
在清华大学的调查访问中,经常阅读文章的同学有35%,投稿的有5%,炒股票的也有5%。而汕头大学的同学,经常阅读文章的却有75%,投稿的有20%,炒股票的人为0。清华大学的结果显示,有15%的同学常去文学网站,有10%的同学正在进行远程教育或是进网校培训,而汕头大学的同学有60%常去文学网站,没有一个同学参与远程教育。整个调查显示,这种专业性质决定取向不同的现象更为明显,例如制作网页、学习电脑知识,一般中文类,财经类的学生不大感兴趣。而计算机系的则相当狂热。再如炒股,金融系的学生简直是为了操练所学知识去炒股,其他专业的同学则对此相当不“感冒”。更有一例是金蝶、用友等财会软件,医、文、理工类同学少有所闻,而对于财会专业的同学来说,和呼吸一样自然。一句话,同学门对相关专业的东西兴趣更浓一点。
二、 网络与大学生的关系
1、 网络:大学生的天堂
网络:大学生的自由地
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面对异常庞大的信息网络,大学生既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和享用者。大学生进行网上聊天,热点讨论,版面阅读和电脑游戏,无不是大学生在以个人身份参与网络信息的构建和消费的具体活动,而个人信息一旦进入网络,便转化成所有人都可以共同享用的公共信息,而且这种转化成本非常低廉,以致任何一个大学生在网络领域都被赋予了平等角色。大学生平等角色的现实存在,必然导致网络的形式权威的消亡,权威一旦消亡,百家争鸣,随心所欲的自由要求便立刻上升,这又导致了大学生在网络领域的自由特征。如此一来,网络所衍生的互动、平等、自由便成为对大学生最具吸引力的三个优势。
网络是高科技产物,高科技一旦大面积地作用于生活,就会带来生活上的“物美价廉”。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写到:“假如我在波士顿起居室的电子窗口一眼望出去,能看到阿尔卑斯山,听到牛铃的可当声,闻到夏日牛粪的味儿,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我已经几乎在瑞士了。”对大学生而言,网络给大学生虽然交流时间有所增加,但交流空间被无限缩小,远在天涯海角,却又近在咫尺之间。诚如一青年网迷所言:“我踏上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不知它通向何方,不停搜索的感觉让人痴迷。”可以说,大学生的自由在网络领域迈了一大步。
网络:大学生的成才地
网络作为信息传递媒介,必然不自觉地担负着教育功能。教育功能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看得见”的教育功能。大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文化知识社会信息,而且这种“网络获取”与传统的书籍获取、报刊获取、课堂获取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快捷性、便利性和廉价性。只要网络信息一发布,则天涯海角之外的大学生便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和极低的成本获取此信息,而这些网络上的优点恰恰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和复制的。因此,网络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育方式及教育改革之中,成为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转轨的一个突破口。网络教育使大学生摆脱了课堂的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消除了大学生惧怕提问、担心出丑的潜在心理压力,网络中的大学生可以在没有众目睽睽的宽松环境之中让老师了解自己的真实学习水平,从而获得了教与学的真正互动,从而为大学生教育开辟一个崭新的实践领域。
第二个层次是“看不见”的教育功能。因为网络又是作为高科技产物而存在的,它本身所传达出来的现代理念和价值取向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络中的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在网络中,仅仅是在网络中,才能够大规模而且多角度地体验信息时代的气息,大学生对信息时代的感受也几乎是基于网络产生的,尽管这种体验、这种感受才刚刚开始。网络正是信息时代派到当代社会的先遣军,而当代大学生与这一先遣军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亲密关系,将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早日了解及认识信息社会产生巨大的积极意义,从而为中国大学生应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创造了认识基础。
2、 网络:大学生的陷阱:
(1)大学生在网络中感情失落
大学生处于美好的青春年代,感情很丰富而心理却不够成熟。在隐蔽和自由的网络环境中,无论何时何地,大学生都可以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感情。这样是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心理,但如果沉溺于网络中的情感,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使自己不能接受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活在虚拟世界中,也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也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恋,终日不能自拔。有的最后上当受骗,使自己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伤;有的因此而荒废学业,最终一无所成……这样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些都说明网络中不良文化的诱惑容易造成大学生感情方向的迷失。
(2)大学生在网络中道德失去规范
网络的隐蔽性和自由性还决定了它的弱规范性,从而放纵了大学生思想中的某些劣根性。尽管大学生愿意保持自己心中的那块纯洁的道德之地,但是这种美好愿望在网络上太不实际了。网络拥有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远远超过了大学生自身的自制力,况且大学生的自制力并不牢固。大学生自制力一旦慢性崩溃,那么道德后果将难以设想,起码在网络上是如此。现代网络日益被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网络黑客,网络黄潮,网络蛀虫所困扰,这便是道德失去规范的佐证。网络之所以会引起大学生道德失去规范,其原因还在于共隐蔽性造成了大学生的行为和责任的分离。现实生活中,行为和责任是比较易于结合在一起的,一个行为一旦发生,其责任比较容易确定,追究责任也比较容易。而在网络上,行为与责任则截然分离,大学生可以肆意妄为,加速大学生的道德滑坡,以致造成网络上道德失去规范。在这里,网络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力就体现了出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成为现实道德失去规范的起点。
(3)大学生在网络中价值取向错乱
通过网络,西方的不良思想也很容易的传到了中国大学生的耳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当代世界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其网络经济势力空前强大,相应地也推动了其政治势力和文化势力的扩张、渗透。1999年举国上下一致声讨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时,一中国大学生却振振有词“中国是活该的”,他说我大使馆针对美国实施了一系列破坏活动,当被问及其信息来源时,答曰:“Inter网上”。美国政治势力正是通过网络渠道帮助其政治信息大行其道,由此可见一斑。美国的网络经济的繁荣强大,确实是得益于一批美国表扬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盖茨19岁建微软公司,名蒂夫妇20岁发明苹果机,载尔18岁创Dell公司。这些美国青年的创业文化牵动了中国大学生的敏感神经,中国大学生也开始行动了。以上现象仅仅是表面的文化现象,如果我们青年大学生乃至青年一代吃着肯德鸡,喝着可口可乐,握着戴尔的鼠标,欣赏着盖茨的软件,言必称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那么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因为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如果被西方各种腐朽思想所侵蚀,影响了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即使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可能很好的为人民服务,不能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大学生该如何面对?
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提高大学生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大学生不应把自己封闭在网络世界中而故意脱离现实世界,而应知道网络只能解决自己生活中一部分问题,虽然没有网络是万万不能的,但是网络决不是万能的。大学生应当认识到自己的绝对自由将会给他人带来损失和灾难,认识到自己的过度自由会造成他人的不自由,树立网络环境中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基本准则。大学生应当明晰网络权利的行使应以网络义务的履行为前提,如果两者分离,或者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则会发生难以预料的恶劣后果。
同时,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大学生信息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提高。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大学生也应如此,着重加强对自己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律意识和辨析能力,有效地克服网络中的消极影响,对网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解决思想道德着手,把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增强道德意识与自觉规范行为结合起来,是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信息沟通的渠道。通过网络的信息,我们可以更全面的,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特别是认识自己精神系统的缺陷部分和恶劣部分,从而达到主观自我与社会的统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开拓和创新意识的合格人才。
我们可以具体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第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杜绝各种网上违法现象。自觉抵制网上不健康的内容,教育和引导其他同学深刻认识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觉悟,做文明网民。第二,拒绝进行破坏网络安全的一切活动,从客观实际出发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操作水平,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文明,勇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第三,正确合理地安排上网时间,不在上课时间逃课上网,不沉迷于网络游戏,MUD等耗钱又耗时间的网络陷阱。在网上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反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生活。构造我校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营造文明的网上家园。
机遇与挑战共在,风险与成功同行,这正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我们必须正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大学生应高举网络文明大旗,做网络文明人,唱响新时代的“网络主旋律”。
四、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网络世界是一个混乱的世界,它给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情感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而且这种冲击力正在以加速度不断增强。网络世界又是一个蕴藏着秩序的世界,网络引发了混乱,但混乱的最终结果却是形成一个更加完善,更高质量的全新的秩序,这正是重建现代社会秩序,寻求更高意义平衡的绝佳时机。混乱从来就不会主导人类,也不会一直伴随大学生。大学生应从混乱中找到方向,从诱惑中学会拒绝,从迷茫中把握希望,迎接21世纪的挑战,做好祖国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