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找 回 迷 失 的 翅 膀

                         ——浅论当代大学生的专业选择

PB02206284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二年级的学生,与往届的学长们相比,不同的是在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之后,我们又将面临所谓的“全校大洗牌”。在大二开始进行的全校范围内的专业重新选择调整。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以使我们摆脱高考填志愿时的匆忙与盲目,而凭借自己一年以来的大学学习生活的经验以及对专业,对自我能力及兴趣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来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乃至更远的未来作出新的选择以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说它是难事,则是因为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专业对自己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所谓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指的是该专业首先应符合个人自身的学习能力,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在该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及良好素质,并且力争上游。再者则是专业应该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使之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乐于学,取乐于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有所成。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仅仅可以使自己的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使自己的兴趣或爱好由最初的感性上升至理性,从而拓展眼界,开创未来。

然而,是否我们已选择的或将要选择的专业,就是适合我们的专业呢?请看如下的现状:

(一)高考志愿填报场中,放眼望去,随处可见父母们正焦急却又不厌其烦地为子女们选择着他(她)们认为最好的选择。所有的“热门”与“冷门”早已被研究得一清二楚烂熟于心,唯恐一个填报不当,子女进了“冷门”专业毕业出来找不到工作没饭吃,也不过问子女对此专业是否有兴趣和能力去学好它。

(二)在刚进校的大一学生中,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便是“专业选择和毕业出路”。文科的学生抱怨社会重理轻文,文科生走向社会时就业面太窄;理科学生则对目前流行的“重工轻理”大吐苦水,埋怨社会对于研究型的理科生重视不够,所谓的研究所也不能使之学有所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及潜力,于是造成了具有科大特色的理科生出国潮。而工科学生则忧心于“供大于求”的生存竞争压力,以及高速发展所导致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造成的所学技术“过时”问题。

(三)只要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张贴在科大四处的招聘广告中,对专业的要求,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电子信息与技术,自动化,等等所谓高新尖端技术专业,而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学科专业,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色。一旁的常有经过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早知道就转去信息学院就好了。”

由以上所列三条,当代大学生对专业选择的不理性可见一斑。可以说,很多大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不是非常适合自己的,且他(她)们本身也承认这一点,在当代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中,生物科学(尤其是所谓基因类科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与技术以及自动化等前沿科技学科受到不寻常的青睐,而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受到冷落后的化学等专业,这可由今年、去年以及前年的高考志愿统计分析中很明显的看出来。且近来年各大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中,计算机等专业的分数绝对是最高的。那么,这种“激情”是怎样造成的?

学生们说:“家长们以他(她)们几十年的社会经验为我们做决定,况且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选择一个热门专业有助于今后的个人发展,因为热门专业也是社会关注的对象,关注必然带来机遇,机遇造成成功”。

家长们说,没办法啊,如今下岗下得这么厉害,上面的人都站不稳,下面的想上去可不就更难了吗?学个热门的专业,工作好找工资又高,你没瞧见招聘广告上写的都是什么专业吗?

用人单位说:我们要发展向前,就必需得依靠高新技术,所以我们需要的就是学高新技术的毕业生人才。

……

如此等等。的确,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由此衍生出来的许多新生产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当所谓“纳米材料”、“数字信息”、“基因工程”等等一系列泊来词成为尖端科技的“代言人”,对现代人的生活进行着具有诱惑力的冲击,人们似乎失去了他们应有的理性。“前沿科技”也渗入了时髦成分,成为所谓“新新人类”炫耀的口头禅,成为所谓“高阶白领”比酷的工具。此外,社会舆论对这些不可错失的新闻亮点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狂轰烂炸的渲染,宣扬电视广告中也充斥着“采用最新纳米技术”、“全程数字系统控制”等诸如此类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招。这便给我国人民带来一种可怕的误导,使之以为传统科技只是明日黄花唯有所谓精尖技术才如朝阳生机勃勃。再加上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生找工作已不是件易事。就业与失业每时每刻都发生在城市的某个角落。生存压力空前沉重,使现在的青年人,大学生不得不时刻为毕业后延伸的出路而生活作出预先的打算,从而自然地将目光焦点落在了“效益显著”的电子、通信等工科专业上,而理科生的出路,似乎便注定跟在了实验室,研究所里,过着枯燥而清贫日子。

所以大量的生源涌向电信、网络、软件等专业方面,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各大院校的“软件学院”、“网络工程师班”、“电子信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流流冒出。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这种不顾个人能力所及的盲目从众心理,势必是对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在重庆大学的软件学院中,便有上到半学期就已觉学不下去转系了的人。他们当初报该院时,只知它是目前重庆大学最好的系,却不知其中学习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是与自身实际的学习能力不相符合的。转系也必然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和心理上的阴影。2002年重庆高考的理科状元在北京大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决定从生物系转到中文系,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开始时间因生物系热门且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经过学习之后才发现与自己的志愿根本不相符合,虽然中文系与生物系相比显得要逊色很多,但却是适合自己发展的一块沃土。在这里这个状元重新选择是需要勇气决心的。不为世俗的观点所动摇,坚持自己的目标。

其二,这种抢购似的热衷某一热门专业,势必会造成毕业后这种专业人才供大于求,比如前些年流行财经会计这类,到了现在,财经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又好到哪儿去了呢?中级人才大量过剩,造成教育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其实我国不是缺乏人才,也不是人才富余,而是人才分布的度不均衡。且各级院校也不亦乐乎地开办此类专业或学院,教育质量良莠不齐,难以保证毕业生的素质。

其三,大学生或其它青年学生人才将成为21世纪我国科学技术的支撑主体,而所谓尖端科技则仅仅是科技体系顶端而已,它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学科的有力支持。当社会把主要目光都投入到科技金字塔的那尖尖的塔顶而忽视了坚实的基础时,危险可想而知。会使我国的科学技术体系过度地倾向于前沿,大有成为“空中花园”的危险,因为尖端之下若无深厚的基础学科力量奠基,其繁荣也不过是如同网络经济的泡沫,美丽一时便面临崩溃的局面,这必将严重损害我国的科技,经济实力,阻碍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影响我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选择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诺贝尔,玛丽居里,纳什及离我们更近的杨振宁,霍金等人的例子我们已耳熟能详,正是那些积极的对人生对世界对价值的见解,造就远大的眼光而坚定的信念,如之持之的恒的毅力,使她们在被冷遇的领域做出令人刮目的成就。大学生在形成“三观”的同时,应形成适合自我的崇高理想,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胸怀广阔,不应为市场的冲击而动摆,不应随世俗的潮流而动荡,在如今这个愈加物欲横流的社会,坚定自己的立场和原则,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信念,记得在一本英文书上有这样一段话:“when I was younger, I believed I would do something great in my life. My feelings were deen and strong. But I also had a clear Caoum mind. I knew I was destined for some great achievement. This feeling of confidence in myself helped me greatly, especially at times when others would have given up. I thought it would be criminal to waste my special abilities on anything less than the most difficult work. When I was so certain that what I did would be of much value to my fellow human beings.”我们拥有异于所有其他人的能力,作为21世纪的天之骄子,就应该做出一番异于所有其他人的事业,带着我们的理想做我们应该做的,只要足够坚定,即使清苦一生,也是旁人不能企及的伟大。当代大学生应用明亮的双眼,用内心的崇高目标作为尺度去衡量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将自己迷失在物质的世界里,而作出正确的选择,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