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关于独生子女的调查报告

 

PB02206265 蔡璐

 

据调查,一九九五年底,在中国3.2亿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占20.72%,全国共有八千多万独生子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比率及数值势必不断扩大,而今,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年龄为二十五岁左右,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便意味着,独生子女这个群体的发展方向将直接影响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更甚者说,独生子女将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希望和支柱。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队伍不断扩大。独生子女一般都拥有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因为现在大部分家庭父母均出外工作,有双份收入而仅需供养一个孩子,负担比非独生子女家庭轻了许多,物质生活的宽裕便不言而喻了。又因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把全身心的爱都付给唯一的子女,独生子女得到的关怀与照顾也可谓细致入微。而这种优越生活环境产生的背景的特点是鲜明的。七十年代中期,国情稳定,经济发展渐渐走上了高速度的轨道,人生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计划生育政策公布后,并非每个中国人都能从思想上接受它,而最先在行动上予以执行的人,文化素质不会太低,社会地位也会颇受尊重,收入不低。物质基础,文化素质,社会地位三层地基的牢固打造,为独生子女优越生活环境的塑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祖父母一辈老人对唯一的或较少的隔辈人的溺爱也是不可小觑的一个原因。2002年11月1日止,65岁以上的老人已达6.96 %,说明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而到201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10%;2035年将达到20%。

勤工俭学的独生子女不占主流。外出打工的独生子女占43.8%,而仅有8.6%的以赚钱为目的,38.3%是为了接触社会,锻炼才干,非独生子女57.6%的打工,而30.9%的是为了赚钱。关于人生的价值取向,独生子女很明显地偏向于自身,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的动力来源57.9%为谋求个人美好生活,择业主要考虑因素63.4%是为有利于个人发展。在对自己心态的描述上,两个群体也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用“较舒畅,较愉快,较平和”这些词,而非独生子女则选择了“较充实,较积极”。另外,独生子女认为最令自己苦恼的事是“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而40.9 %的非独生子女却为“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苦恼。独生子女的林林总总的不同于非独生子女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不为上辈人接受,“代沟”这个词便应运而生。其实,不仅仅是父母与子女间有矛盾冲突,社会对独生子女的独特性格也给予了质疑。由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已进入了工作年龄,社会上忽然出现了“独生子女就业综合症”一词,据说“给传统的管理机制带来了巨大冲击。据广州一家媒体报道:“某媒体去年招了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这批生力军刚被分配到各个部门,新闻部主任就发现了头疼事。”一天,主任翻看报纸,发现本地各大媒体都刊登了一则重要报导,唯独自己的编辑部没有收到有关稿件,立即追查漏稿原因,结果发现是因为新来的记者睡懒觉,错过了会议,从而造成无法补救的后果。同样的问题发生了好几次,主任们第一次遇见如此漫不经心的新员工,心里很诧异,一翻档案,发现是个独生子女。广州某杂志总编表示,招聘时尽量不招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没有经验,另外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管理起来非常困难,“身上有很多怪习惯,做事很随意,对工作缺乏激情,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谦虚,还不愿学习,实在不知如何培养和管理,干脆不用。”

不仅是企业,单位对独生子女的个性不满。第九届全国儿科学讨论会上,把任性、自大、孤僻、自私、不求上进和偏食、挑食等等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轻度营养不良的异常现象,称为“四二一综合症”,认为是独生子女们的显著特征。

以至于,只要提起独生子女,相当数量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小公主的模样。独生子女在他们心中即是自理自立能力差,娇气,不能吃苦,散漫的代名词。其实,作为一种较新生的社会群体,独生子女也有不少可圈点的优点的。南京大学的调查同样还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诸多方面也表现出一致性。一是都看重自己的品质。二是重视大学阶段的学习,认为竞争才有进步。三,绝大多数人都能很快进入新的生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四,较为自信。此外,北京市征兵部门的统计表明,北京今冬应征的适龄青年中,80%为独生子女。国防部征兵办公室介绍,全国其它地区的应征青年中,独生子女比例也较往年有很大提高。这不证明了独生子女对于公民的当兵意识提高及他们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锻炼的看重。

在独生子女诸多特点中,优越感是一个很突出的个性。其实这种优越感的产生,除了受到上面已提到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其它诸多因素影响。国家为鼓励计划生育,对独生子女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到十六岁每年可领取一定数额的独生子女费。《北京市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把奖励扩展到年满十八岁才结束。而且父母单位会在每年春节给独生子女一份礼物。国家新出台法令规定,两个独生子女结合后,允许要两个孩子。山西、天津、辽宁、吉林、上海、江苏、安徽规定农村地区夫妇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可要二孩。这使独生子女们有一种法定的优越感,也就是说,这些措施及法令很容易使独生子女产生一种“这些是独生子女才能拥有的权利”的心态。另一方面,计划生育及医学方面对优生、优育及独生子女(只生一个好)的优点的宣传,及已被科学研究证明了独生子女智商高的观点,使独生子女有了产生天然优越感的条件,也就是自己一生下来就比非独生子女优越的心态。所以,优越感这一性格特点也是这种环境下的必然产物。上辈人对这种优越感的反感似乎极大,我曾读过一篇名为“如何摒弃独生子女的优越感”的文章,列举了一二三四的条条框框,包括不把自己看作“独生”,学会感恩,回报等等。我认为他对独生子女提出的要求应是每个人作为人的准则。其实,那种优越感并非是独生子女的缺点,因为,很显然,从小的优越感很易使人自信心膨胀,可能会激励自信心的主人为了目标,理想奋斗不息,所以我们要从两方面看待独生子女的个性特点。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的封建思想,生儿养老观念深入人心,致使计划生育政策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到1995年底,非独生子女家庭仍占43%。于是,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的交往,接触是各方面的。非独生子女是怎样看待独生子女这个概念的呢?我调查了身边的一些非独生子女,他们认为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较难相处。况且,自己和兄弟姐妹相处不错,除了父母外,又多了一个很亲的人,所以对自己非独生子女的身份非常满意。而独生子女则毫不讳言说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很独立,其实依赖性很强。一些小事也习惯让父母代劳,碰到无法解决的但又非关系重大的问题,常采取的态度是逃避。我对一个独生子女说独生子女心理有问题比率很高,在四川高达51%,上海,北京为50%,高中生18.79%有心理障碍。她并无诧异之色,而且说:“我承认我也是有心理障碍的。”令人十分吃惊。但仔细想一下,这并不代表非独生子女心理发育优于独生子女,即使如此,毕竟环境造就人,我们应从环境下手,才能解决问题,而不应站在一边一味地指责独生子女的性格缺憾。

虽然独生子女有很好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但是却是以独立后,重于非独生子女的经济负担为代价的。两个独生子女结合后,就要赡养四个老人,势必使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一些独生子女甚至为了使父母能有一个与子女儿孙共享天伦之乐的晚年,而甘心放弃远走去闯荡的理想。

总之,虽然独生子女并非是中国的“专利”,但因其在中国产生的特殊背景,其对社会已产生或将产生的不可预料的现象将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惟有拭目以待。但我认为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发展需要专家致力于专门的研究以指导其发展,如此,才会使中国拥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