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中国的教育问题

 

Pb02207051   周佳玮

 

教育,实在是件大事情。纵向,无论那个朝代,教育兴则国家兴;横向,无论哪国哪族,兴衰无不关乎教育。再往小处看,身家荣辱,无不关乎教育。所以,古人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之说。其中虽有偏激之处,但也不无合理之处。这话批判是批判了,似乎并不很臭。报纸披露,深圳的打工族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和文盲的打工者,其收入仅为大专以上学历者的三分之一;这,也是“书中自有……”的力证。

但是,今日中国的教育现状,似乎不很令人乐观。而我则希望通过此篇抛砖引玉,力求让更多人去重视传统教育的缺陷,现代教育的误区。

按理,这样大的问题应得找教育界的名人去写。教育界的名人有谁?记起来的,有陶行知,有叶圣陶,有蔡元培……可惜这些有影响的教育家都已作古。今天谁是教育界的名人呢?脑子里一片空白,勉强扳着指头数几个,实在没什么影响,不但比不上一流二流的歌星影星,就是连三流四流乃至不入流的流星,在名声影响上,也很是难以望其项背。泱泱大国,竟没有一批声明赫赫的教育家!想到此,先是一惊,接着心头涌上一种难以名状滋味。这在一定程度上至少也折射出了一点我国的教育现状的影子来。

事实上,我们也是有一些“教育家”的,可是,可是他们好像忘了作为一个教育家该干什么,他们所擅长的只是用最优美的词汇去赞美已存在着若干问题的当今教育。翻遍有关杂志,竟很少碰到有指正批评中国的教育问题的文章,试想,一个“一片和气”的教育界如何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中国的教育界,太缺少“狼”了!希望有一天教育界里能出现一大批“会鸡蛋里挑骨头”的人才,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机会,中国的未来才有机会!

教育是一门塑造灵魂的艺术,囊括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方面。提起家庭教育,大家最容易想到的问题就是“溺爱”。在我国,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心理: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殊不知,这种“代办”式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试想,事事都抱着对父母的依赖心理的孩子会成为一个英才吗?儿童时代是处于刚刚面世又无法独立处世的时期,是正规教育的预备阶段,对儿童,做家长的应该给予一定的保护和关怀,但决不能溺爱,尤其是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今天。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和父母一样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应该从小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儿童这方面的教育。在奥地利的公共汽车上,人们只为老人让座而对儿童却不需要。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们,放开孩子的臂膀吧,自由的鹰要比禁锢在笼里的小鸟飞的更高更远。每一个孩子都会跌倒,但一次次跌倒后自己爬起来,就会站得更稳,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更深切地体会到,不能哭,得自己爬起来!

大人们对孩子的过分的照顾,溺爱,这也包办,那也替代,其实,这也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一种伤害。这些父母只是把孩子视作自身的一个部分,而没有把孩子看作人格上完全独立的一个另外的人。随着孩子身心发育的过程,他们在模仿效法成人的同时,自尊心也随之萌发。正像“小荷才露尖尖角”那样,在生活学习和活动中,渐渐显现出朴素的自尊。然而,在家庭生活中,由于成人对孩子无耐心嫌麻烦,常有些不理智的语言,这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呀呀学唱,母亲不耐烦地说:“哎呀,你不要再唱了,吵死人了。”;孩子拿回95分的试卷叫家长看,粗鲁的爸爸说出:“才95分,没打100分还有脸叫我看吗?”;父子对弈跳棋,不明智的爸爸说孩子:“你又输了,还是不如我。”……诸如此类的言语,在成人方面可能毫无意识,而在孩子一方,却造成一种心灵的创伤,轻则削弱了他的自尊和自信,重则将铸成孩子无心上进的自馁和自卑心理,这不恰恰背离了教育的目的了吗?

70年代末形成的我国这一独生子女群,其家长不少是那“被耽误了的一代”,当年的“上山下乡”风潮使他们失去了辉煌的机会。于是不少人便将人生的筹码不可更改地押在了自己子女身上。而生活在90年代的独生子女们更因为是家中的“唯一”而独受摧残。在中国,成功的父母,会因不出色的儿女而感到羞耻;而不成功的父母,反倒更缺乏宽容,他们把子女的成功当作自己成功的最后赌注。于是,为了替父母争光,孩子在寒假放弃休息;为考上重点学校参加各种补习班;为了替父母争光,听觉欠佳,辨色能力低,也得勉强在家庭教师面前学琴;为了替父母争光,色弱的孩子在艰难地学习作画;孩子考学校填报志愿必须是家长喜欢的专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是我生的,吃穿用都是我供给的,你就得听从我的安排,在父母“周密”的安排下,孩子的自我意识丧失了,自由不存在了,讲是“小太阳”,事实上很多孩子都不得不围着家长转。想提醒家长们一句“子女不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或延续,更不是前一代人的复制品,他们有他们的思想兴趣和爱好,他们在世上是与父母不同的独立的人。”

讲起学校教育的,并不能说问题百出,可事实上问题还是不少的。

我国学者洪朝辉受聘于美国佐治亚沙瓦那州立大学,一下子被那里的学生给搞懵了:课堂上,学生们极其活跃,没等老师讲几句话,有人便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在热闹的气氛下显得有些乱哄哄,不多久,这位大陆去的学者简直有点招架不住了。他听人讲,在美国,决不是只是大学才这样,甚至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也可以随时随便的提问。这一特点,对中国人而言,是最具挑战性的。因为在中国,学生极少提问,老师们的课一般都按讲义,教案进行,学生们大多只是被动的坐在那里听讲,而且,愈是安静沉默循规蹈矩,才愈是被认为是好学生。而老师呢,大都在“蜡烛精神”的影响下,只注重输出,以燃烧自己为代价去“照亮别人”,恰恰忘却了从学生中不断输入,以充实自己。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界有一种共同的观念,即教师既然要教学生,那么就得付出,就是消耗,就得牺牲,这样,不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吗?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当老师非得把自己“牺牲”掉“燃烧”掉吗?二是“燃烧自己”的悲壮气氛下,忽略了向学生学习,从学生那里获取有用的东西(包括知识,思维,启示等),因而使教学过程变为单程流向,而没有达到双方互动这一目的来。在这种陈腐观念的支配左右下,多少年来,许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重复着一种“填鸭式”的老掉牙的套路,少,慢,差,费当然也就是必然的了。

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自己的学生的宽容,更是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必备的基本素质。学生都是孩子,还不成熟,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欠缺,自控力还很不完善。作为一名老师,就要充分地理解,体谅学生地这种“不完善”。对学生宽容,一是学生不是敌人;二是学生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成人都难免犯错误,何况他们;三是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而我们有不少教师,就是缺乏这种宽容的大度胸怀与良好的性格。每当遇到学生有所过错时,往往是动辄发怒,训斥,指责。对犯错误的同学有的老师一味责骂训斥指责;有的横眉怒目,变相体罚;有的则望之兴叹,撒手不管。一句话,很难宽容。其结果呢?看起来学生是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今后不会再犯,但实际上,有的口服而心不服,有的则是敷衍眼前,过后就玩忘,学生从根本上并没有得到教育。讽刺挖苦学生,是我们一部分教师的“专长爱好”。其实,这正是最没水平的表现。因为讽刺挖苦是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精神的扼杀。

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一个人最苦的时候是他的学生时代。想想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它既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虽然悠久,也有点腐旧,但仍然辉煌着。

保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是国外许多教育专家,教师的成功之道,经验之谈,是他们在教育方法上的一贯做法。在日本中小学,学生的考试成绩被输入微机,除了学生及其家长,任何人不得而知,不向全体学生公布。同时,老师也并不过多地表扬谁批评谁——那样会被认为不公平或“歧视”。而我们中国的习惯,往往是把每个学生的考试结果公布于众。(听说国家已经禁止这种作法了,可据我所知很多地方仍……)班里排出名次,不仅可以让任何人随便看,而且还要在全班公布,还要贴在墙上供认阅览。考试成绩的排队,就使得有些学生自觉高人一等,而另一些学生则被当众“批斗”,再也抬不起头来,一种“灰溜溜的情绪像魔影一样跟随着他,直至被压的喘不过气来,直至被压垮,直至被淘汰出局——或者破罐子破摔,或中途退学。这还不算,在我国,许多人上中小学时都不止一次聆听过老师的辱骂。比如有同学打个瞌睡,老师就会说:“早死三年,可以睡多少觉呀!”某一个问题没搞懂,老师会说:“牛教三遍都会转角,你咋还不懂呢?”有同学被提问时答不出来,老师又会说:“你应是三棒子打不出一个屁来!”试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们怎么能快乐得学习,教育又怎么能有所快速发展!

一节课讲满45分钟的教学方法在世界范围正在被淘汰,而我们却依然如故。世界在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却在增加。一个学生这样描写他高三时的一节课“我坐在闷热的教室里听课,整整一个上午了。眼下是第五节课,我已经5个小时没吃东西了,加上中午骄阳刚巧透过窗户射在我身上。疲倦,燥热,还有点饥肠辘辘。我突然觉得这堂课是那么枯燥乏味,尽管老师讲的很起劲,可我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下去……”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减负减负,可是事实上学生的负担一点也没少。因为拉动学校对学生的层层加码的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虐待心理,而是最终大学录取的分数。这个分数的拉动力量太大了,所有需要通过大学考试的都被这个力量所拉动,所有从家长到学校,都对这个分数进行积极的努力,而所有的这些努力都会变成压力,最终又落到学生身上。为什么音乐课体育课手工课上不好,家长和学校都不着急呢,为什么数学课语文课外语课不好的学生就要挨揍呢?最简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科目考大学时不用考。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着分数运动,而分数这个问题,最近的若干年里还无望解决。这又是一个我们与世界的差距。

中国在教学上还是一个实行百分制的国家,而在今天,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淘汰了这样的一种做法,其原因是因为百分制容易压制学生的创造能力,他们实行学分制。当今世界教育的总趋势是培养人才,而我们还是在培养知识。这一点从我国中小学生的成绩单上就可以反映出来。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数字本身根本说明不了一个学生具体的学业情况”,“学生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的生活。”而我国中小学生的成绩通知单是太注重分数了,哪门功课考了多少分,在班里排第几名,总分是多少……这些,是决不会有所含糊的。然而,对学生的操行评语,却是简略从事,从政治表现,团结同学,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学习刻苦,关心集体等方面每一方面用一个固定的短语来加以界定,最后加上“望今后在学习上更加努力”这样一句让人可望不可及的话,千人一篇,千篇一律,形成操行评语上的大话,套话——其实就是空话的“八股文”。这样的操行评语,让家长带回去给家长看,家长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至于对自己孩子在学校情况的了解以及今后所要着手实施的家庭教育,也只能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我国学生的理论知识从来不比外国人差,智力也很高,然而中国从来没出过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呢?科学领域中的任何建树,都需要以超乎寻常的想象为前提,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正是想象力。并不是他们天生缺乏想象力,而是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被一点一滴的抹杀掉了。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看图写话题目里,面对画面上正在给小树苗浇水的小男孩写道“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因为标准答案是“哥哥在浇水”!我国的教育追求的是精确,准确,注重书本教育,这样的后果就是高分低能!

湖北省教委负责人说,多年来基础教育一直存在着“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不少学校对德育工作“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说起来重要,作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主要原因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影响。现在各方面都把升学率当作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办学水平和升学率之间划上了等号。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其他方面都可以马虎一点。我们的政治课过于空洞,高远,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使我们有一些想法,老师也不可能让你讲出来。平时就是记笔记,背习题,考试一过全都不知扔到哪去了。国家教委青少年品德教育丛书副主编宗介华讲过这样一句话:“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一种可笑的颠倒:小学讲为共产主义奋斗,中学讲建设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教育,而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评比。”我国的德育情况可想而知。

对于社会教育,对于一个还没有太接触社会的学生而言,不可能讲出太多的实际的内容,因此我仅对少量的问题讲一些个人的看法。

国家历来很重视我国的基础教育,普及了义务教育法。然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现在,学校的教育费用过度上涨,家长的负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有高中生,大学生的中高年龄层家庭的教育负担过于沉重。另外,在一些中小学仍存在着严重的乱收费问题。因为一些中小学的乱收费,许许多多的学龄儿童,甚至有些刚刚得到“希望工程”救助而复学的孩子,又因为种种不合理的收费而再次被逐出校门。这应当引起全社会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在政府重视的同时还要有全社会的关心和行动。

在重视教育这个问题上,不但有前面所说的,还有重视人才,重视教师。在重视人才方面,美国是强手。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尽量给予优厚待遇,使他们留居美国。据统计,流入美国的亚洲人,60年代超过100万,到了80年代末,激增到650万,20年间增加了5倍多。其中华裔专家学者和科学家,占美国一流科技人才的1/4。这样,我们花了大笔培养费用,到头来分文未取,而美国却省下了巨大的人才培养费用,轻而易举就的从外来人才身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于是乎,我们种树,他们吃果;我们喂猪,他们吃肉。为什么我们的优秀人才不断流失,这其中的原因,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深刻的思考。

尊师重道,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然而,这一观点好像还很没有被大众所接受:“家有二斗糠,不当孩子王”;“宁愿守空房,不嫁‘臭老九’”。等就很能折射出我国大众对教师的“尊重”。现在,据我所知,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地方经济的捉襟见肘,很多地方存在着严重的教师工资拖欠问题。这个问题在一些乡镇学校尤其严重,老师们往往是累死累活的干了一年,到头来连过年都成问题。于是有的老师不得不搞一些小生意来维持生活,这样的话必然就对教学有所影响。乡镇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水平本来就不高,再加上教师不能安心工作,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性教育一直是我国社会教育中比较薄弱的地方,很多地方甚至根本就没有性教育这一门课。虽然国家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开展了性教育,但是结果并不理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无论从速度还是从程度上都比过去有了飞速的发展,他们需要了解自己,了解性。而由于专门教材专门教师的缺乏,为了满足好奇心很多人从网上或者地摊上的杂志里寻找答案,而对互联网这一块我国至今还没有比较恰当的管理措施,于是很多不健康的东西流进了青少年中,这其中的危害性想必不言而喻。

文凭热,一直都比较热着。曾经,上海流行一句话“大专生,稍息稍息;本科生考虑考虑;硕士生,同意同意;博士生,欢迎欢迎”,这句话,很形象的道出了文凭的重要性。尽管大家都知道,文凭不能说明一切,可是在找工作上就是存在着这样的不公平。即使你能力再强,因为你文凭低,你就难找到工作,你的工资就比高文凭的低。于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家都拼命的考大学,考研,考博,于是就出现了万人挤独木桥的现象。可是,想一下,一个人在学校学的东西又有多少能在工作时用的着呢,毕竟,并不是每个人以后都是做科学家的。我国缺乏高科技人才,可是我国更缺乏专业性人才。战后的德国,日本经济迅速复苏,就是因为他们的职业教育搞的好。如果全社会都能更加重视职业教育,而不是文凭,相信很多不必要的问题诸如高考,就业。下岗都能很好的得以解决。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众多的人口,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把教育搞好的确不容易。

中国是一个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封建的残余依然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教育仍面临着沉重的压力。

21世纪最大的财富是人才!而一流的人才必源于一流的教育,教育绝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办好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好的,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大家长期坚持。

教育的失败将是无可弥补,遗憾终生的失败!

衷心希望能有更多人去关注教育,支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