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简析家乡的农业概况

 

PB02013039  马承飕

 

我的家乡,是位于江西省西部偏北的万载县。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万载县则是江西的一个缩影。它在整个江西经济实力属于中游位置。一方面与南昌、九江这样的中心城市有着极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又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算不上贫困县。在万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早年建立起来的国企与乡镇企业,都规模小,生产率低下,在近年的激烈竞争中几乎全军覆没。在这样一个地区,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是农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因此,对农业问题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以下只是简要的分析。

一、土地状况。万载目前人多地少的矛盾还不显得十分突出。即便是在县城近郊,一个农户拥有3亩左右的田地也是比较正常的,而在远离城区的农村,土地资源更加丰富而人口相对稀少,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更多。但这种情况可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一方面,县城和乡镇的城区在快速膨胀,势必占有耕地。另一方面,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在90年代初,我们县有一个较偏远的乡,计划生育很难推行,主管部门甚至不敢处罚7胎以下的家庭,因为那样做牵涉面太大。现在这一情况略有好转,但仍然很难在农村地区找到独生子女。可以预见,农村人口将继续膨胀,届时土地资源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宽松。

二、种植业概况。万载的气候条件较为不错,年降水量能达到1500毫米左右。虽然像整个江西的情况一样,有不少红壤丘陵地带,但也不是肥沃的水田。因此,这里种植的最主要作物是水稻。由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所以一年只能栽种两次水稻。在冬春季节,这些田地则被用来种植蔬菜和油菜。这一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不多。有些丘陵地区种植了少量柑桔,另一种较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龙牙百合也尚待发展。总体说来,水稻仍是种植业最主要的产品。甚至在一些较偏远的丘陵地区,也开辟出大片大片的梯田种植水稻。而种植业,又是这一地区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副业生产。如果农民仅靠种植业作为收入来源的话,那么他们的收入是很低的。众所周知,稻米的价格一直是比较低的,如果扣除种子、农业、化肥的花费,再除去应缴的税款,那么农民所得的纯利不多。因此,相当多的农民都从事一些副业生产。最常见的是养殖业,不少农民都饲养了猪,以及鸡、鸭等各种家禽。有一些有条件的农民则利用池塘养殖水产品。在县城菜市场上供应的肉、禽、蛋类产品,其来源多半一般农民而非专业户。开展这些副业生产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所帮助。在城区附近的农户,由于接近市场,所以副业生产就比较偏僻的农村地区丰富得多,收入也相应的更高。但这种以户为单位的副业生产,规模小,利润也有限,因此不占农业的主导地位。

以上就是万载县农业生产的现状。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这里的农业资源算得上比较丰富了,但在近年来,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其中原因是值得分析的,我认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科技含量低,生产率低下。整个万载县,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的都是极其古老的耕作方式,从犁田、插秧、施肥、除草、杀虫直到收割、脱粒,都是由牛或人亲自完成的。采用的最先进的机械,大概要算是脚踏的脱粒机了。当然,南方的水田不像北方的大田,可以供各种农用机械纵横驰骋。但这么简陋的工具,使农民只能将全部体力投入到价值不高的繁重劳作中,想富起来难上加难,因为他们一年到头的辛苦劳动,仅仅能勉强打理好几亩地而已,很多农民在从事养殖业时,也是缺乏技术,造成家禽家畜喂养成本高,存活率低,自然难有大的收益。假如农民们采用的是优良品种,且用科学高效的方法劳作,那么农村的面貌有大的改观。

2、信息闭塞。应该说,这也是造成上面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而在这方面,政府部门是有一定责任的。通观全县,农民们不知道从哪能了解到最新的农业信息,不知道有什么好品种又被培育出来了,不知道各种农产品的销路如何,不知道从哪可以学到新技术,甚至不知道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拿到农贸市场上,还可以运到哪去卖。农民们找不到咨询机构,找不到培训机构,他们除了年复一年地照老样子干下去外还能怎么样?有一件事我一直记得,县里曾经试图推广一种“三黄鸡”的饲养,为此强迫各级领导都必须带头饲养这种鸡,这个品种的鸡体形小,但肉和蛋质量上乘,的确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问题在于,有关部门没有提供相关技术就一哄而上,结果养的人是多了,但孵出来的小鸡长大之前就死了十之七八,最后这个计划就这么不了了之。以户为单位的农民,势单力薄,抗风险能力极低,如果没有准确有用的信息支持,很容易损失惨重,至少也难有发展。反观浙江等地,不少地方都建起了本县的农业网站,在互联网上宣传自己,并提供相关的供求信息和技术咨询,这种差距,是令人深思的。

3、基础建设薄弱。例如农村的水电供应是个大问题。农村地区供电质量很差,停电几小时也是家常便饭,而电费倒是比城区高出几倍,要一块钱左右才能用一度电。公路建设也不容乐观。一些较偏僻的乡,要想开车到县城,几乎要花从县城到南昌市一样多的时间,离开了基础设施,想提高生产率,想把产品销往外地多赚点钱都成为空中楼阁。

4、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下。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忽视人的作用。农民自己的素质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尽管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我的家乡,还有一部分农民缺乏必要的阅读能力。而更为关键的是,即使是农民们识字,但若他们没有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那么他们的面貌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在万载,农民们很少有意识地去掌握知识或技能以改变目前的生活。他们大多安于现状,满足于温饱,他们的子女,除了个别较优秀的能考上重点中学的,都在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在我还在读高中时,以前的一个同学就已经订婚了!对于这里的农民来说,他们看重的是眼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既然大学生找工作都难了,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呢?他们是这样看问题的。想通过一群不重视知识,不重视科学的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无疑是天方夜谭。

鉴于以上的这些情况,我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以使家乡的农业得到更好地发展,下面的一些方法有可能提供帮助。

1、加强农村的基层农业服务网点的建设。我认为这应该是政府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服务网点不应该只是像现在这样,只管出售种子、化肥、农药,而应该能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因此,有必要以较高的待遇,吸引一批农业技术人员留在基层农村服务。这种方式应该比那种短暂的、间歇性的“三下乡”运动更有效。这种服务如果坚持下来,将成为在农村普及农业科技,扫除愚味现象的重要力量,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将是难以估量的。

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方面,万载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就在我离开家乡的时候,农网改造工程已经开始。当电网改造完成后,电费将下降一半左右,这对广大农民是个好消息。降低电费,其实也减少了农民负担,同时还可以拉动农村地区的家电消费,其影响已超出农村本身。另一则好消息是万载与上高两县之间的高标准准公路的修建,无疑这使农产品的外销的运输成本下降,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农村的“硬件环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地位不容忽视。

3、培植农业龙头企业。20多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如今这种生产方式开始暴露出来缺陷。单户的农民,力量单薄,往往无力进行投资以提高生产率,农产品的销路也常常成为问题。农业企业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山东莱阳鲁花花生集团,与当地农户签订长期合同。由鲁花集团提供农民种植花生的资金和技术,而农民必须按照合同提供合乎标准的花生。由于鲁花以保护价收购,所以许多农户仅靠种花生即可获得七八千元的纯收入。鲁花则得到了二十万亩可靠、高质量的原料生产基地。这种方式,将农民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达到了单户农户无法达到的目标,即以企业的方式,使农产品拥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品牌效应,让他们升值从而使农民获得更丰厚的利益。现在市场上畅销且售价较高的“绿色食品”,无一不是企业作为龙头,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的产品。一户或几户农民,是不可能打出一个“绿色食品”的品牌的,自然,他们也难以享受到“绿色食品”带来的高回报。而龙头企业却帮助他们达到了这一目的。万载已经出现了一家生产百合粉、百合面的农业企业,对这一类企业,在政策上放宽,进行扶持是必要的。

在我的家乡农村出现的种种问题,可能也存在于其它地区。由于我在不同环境中生活过,因而深感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尽量弥合这种不平衡,帮助人数众多而相对落后的农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一个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