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中国教育现状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PB02000643 张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在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教育是靠升学激励的应试教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升学成为教和学的首要目的,那么,应试必然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这一点我从自己的学生生涯中深有感触。

   我从小就被教育,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我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就是课本,我的学习就是做作业,而且数量从未少过,衡量我各阶段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准就是考试,实际上就是全部标准。结果我整天就是忙于上课,做作业。课本上的内容几乎就是我教育的全部,很显然,因为考试的标准也就是看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掌握的情况。而且,和我有同等情形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最终,老师说什么,我们都相信,不敢独立思考;只会模仿,仿古崇外,不会创造性的思考,最好的学生也就是能读死书。不要怪我们没有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早就被这种制度给千方百计的掐掉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到哪都一样,我们的答案到哪也都一样。当然,做到这点很不容易。但是,如果我们想的内容,答的内容有与标准内容答案不一样的,那就意味着错,就意味着将被剥夺继续受教育或继续受更好的教育的机会;老师教的内容,就只能局限与课本之内,考试之内。否则就是白教,据我所知还有老师因此砸了自己的饭碗。我们的教育严格来说,并不是教育,而是监狱。思想束缚在这个监狱时间长了,就老实了,就顺从了。只要听话,就是好孩子,就是我对教育目的的理解。

  我曾从报纸上看过这样的问题。

   1、世界上有笨学生吗?

   有个同学功课并不好,但他磨玻璃磨得特别好。有一个高明教授说,你喜欢磨玻璃,好的,我帮你。这位同学毕业后分配到紫金山天文台,参与了世界水平的望远镜磨制工作。那么,你能说,他因为功课不好就可以被称为笨吗?

 2、小胡同还是大观园?

我们中国的大学生是从那么多学生中挑出来的,简直是百里挑一,他们的素质绝对是高的。但是他进了大学门以后,他们的经历与美国的大学生太不一样了。中国学生进入高校就进入了一个个小胡同,进入了各个系。但当你去问哈佛大学的学生是什么系的,他会很不理解:我没有系的!他进了哈佛大学,就等于进了大观园,自己选择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样,一两年下来,这个人的主动性和知识的开阔程度就很不一样了。中国的大学尚且如此,更何况为大学而奋斗的中小学呢?

到我上高中时,由于我是教师子弟,跟老师混的熟,就曾问过他们创造性的问题。他们也跟我说得头头是道,比如说多媒体教学,大家都说好,可那些老师只用来上有领导或观摩人员的课上,平时几乎不用。理由呢?就是这种课不知道学生能接受多少。万一高考没有出几个好苗子,自己还怎么混?这种想法,可以说是绝大部分教师的想法,在落后地区更是普遍。为了高考而忽视人,创造性能培养出来吗? 

报刊杂志上接连不断地爆出中学生因各种学习生活上的烦恼,忍无可忍地选择以死反抗的消息,评论界就开始拿学校、老师开唰。很多人为此抱不平。拿我高中的中学来讲,那里的老师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督促学生早起,检查卫生、出操情况,晨读,陪读,二三个班连续的上课(有时不只是上一门课),批改二三百人的作文以及成山的作业、试卷,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然后继续到班督促学生自习,晚上加班陪读晚自习,夜九点晚自习下课领学生回宿舍就寝,检查晚间学生休息情况,夜十点起备课直到深夜,而且双休日也不得停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生活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得了的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没有少下力气,可是由于教育制度的局限,使得他们反倒被责备“为什么不能从石头里面挤出水来?”

 “考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几乎成为了中国学生惟一的奋斗目标。上普通高中现在不稀奇了,要上就上省重点,国家表示:读大学如今也不困难了,那么,要读就得读全国名牌,“211”高校。素质教育的口号越呼越响,应试教育的台阶越抬越高。巨大的压力迫使下,中国的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变成了考试的机器,中国的老师变成了万恶的奴隶主,变成了操作机器的工人,事实上,他们始终也逃不了充当当代中国教育失败牺牲品的悲壮命运。

教育在“吃人”,既吃学生,又吃老师。学生出问题了,可能会想到老师,可是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制度啊!中国存在这样的教育制度,就不可能有和人口数量成比例的创造性人才的出现,就不可能避免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的批评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