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011125李宇峰
《毛泽东思想概论》授课老师要我们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于是利用周末对合肥的环保进行了亲身实践。没来合肥前听说合肥的环境很好,来了之后觉得合肥的绿化和空气质量的确不错,但是对环境的评价并不止这两个方面。身处合肥的主要商业区,我发现这里的街区不是很干净,各种固体废物与这里的红花绿叶、清新空气十分不协调,于是合肥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首先来说一下关于“随手乱扔杂物”的问题。一个城市要想解决该问题,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适当地段适当距离配置一些垃圾桶(箱),尤其在商业区和居民区,如果走了两分钟都见不到一个垃圾桶,或者走两步就有一个垃圾桶,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事情,尤其是前者。试想一个有着较好素质的人走在一条大街上(合肥的某某街),手里拿着一个要丢弃的塑料袋却找不到垃圾桶,焦急和尴尬不说,正常人一会儿也会失去耐心而随手丢掉的。
有人说是因为国民素质不好,其实有很多是政府考虑得不够周全,或者是政府不能做得更好。比如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街道两旁能配备较多的垃圾桶,也能请得起足够的环卫工人;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小城市,政府部门要么轻视了这个问题,要么是不能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但是这个问题并非因此就不能解决,听说过某企业赞助给环卫工人印有企业名的上衣,借鉴经验,我们是否能请某些企业赞助些垃圾桶,上面可以打上企业的广告,比如“某某企业提醒您,共同爱护我们的环境”等等,这样既用公益性的广告提醒市民注意环保,又为该企业提高了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很好地解决了垃圾桶来源不足问题,岂不是一石三鸟?
只有垃圾桶还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能否自觉地将垃圾投入垃圾桶中——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要求市民有较高的自觉性。也许有人会说这涉及到整个国民素质,与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有较大关系,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对于提高中国人的基本素质,难道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吗?不,其实我们还是有许多力所能及的地方,比如通过宣传来提高市民的重视程度,当然仅仅局限于教条式的媒体宣传是不行的。拿我原来居住的城市来说,垃圾桶有,“爱护环境”的标语也有,指导我们应该如何做的口号似的文章人们也看了不少,可市民脑海中究竟留下了多少?可以随便问一个人:“你一出家门离你最近的垃圾桶在左还是右?”他也许会反问:“有垃圾桶么?我怎么没看到?”所以,我所在的城市依旧保持着脏乱差的本来面目,不管政府买多少垃圾桶,干净的也只有垃圾桶了。
在这一点上,政府部门宣传时也应该学习一下各大媒体的炒作方法和广告手段,请一些心理学家参谋策划,比如在电视上不断打出“热烈祝贺我市新购入10000个垃圾桶”,或者将10000个垃圾桶整齐的摆在市府广场供市民欣赏3日,等等,以加深市民对“垃圾桶”的印象,等到手里再有垃圾时便会条件反射地想起垃圾桶,举手之劳,何乐不为。虽然这两个方法看似有点荒唐,但是它们一定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我想还是值得一试的。
至于有条件的生活社区,应该大力推广分类垃圾桶的普及,使垃圾废物能有效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这样既能保护环境,又有一定的资金来源,一举两得。同时专门收集废电池的垃圾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电池中的重金属对水和土壤有着十分强的污染,应该引起大家广泛的注意。环保自身的经济效益虽然很小,但是随着各类产业对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良好的环境会在不久的将来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环保——功在当今,利在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