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011094 彭 文
我出生于农村。我家乡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发展,突出的一点就是各家各户兜里的钱比原来多了,农民企业家、农民致富团等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我认为与城市相比发展仍显缓慢,原因是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下面就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曾经浏览了我们那个镇的镇志,里面关于全镇文化的记载很多,但给人(特别是现代人)的感觉是已经不合时代节拍了。现在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文化要同步发展才行,因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并驾齐驱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正日益突出。当下形势正是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反观现在农村,在精神娱乐方面,大人们整天打牌,小孩子看电视度日。这种情景与现代化社会已不相符,现代农民不应该是以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类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是现代农民的特征。掌握市场行情,追随改革潮流——应成为现代农民的明智选择。
鉴于以上问题,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我有两点建议:既要健康,又要实用。农村文化要让人们感到休闲情趣、享受快乐气息,同时也要为人们打开认识了解世界的窗口,用文化的发展推动经济更上一个新台阶。唯有这样,才能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两条腿走路,农村地区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问题
这是一个涉及农村创收的话题。我所在村子,人们原来主要经营养鱼和种田两业。现在的形势是种田的越来越少,许多田都被大户承包,他们或雇人种田,或使用机器。而养鱼的都形成鱼场,效率大增。这样就使村里的田地不需多少人,而养鱼业需求人数更少。因此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在哪儿?
九十年代,农村劳动力就已出现剩余。当时人们纷纷进城打工,但现在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对农村进城的打工者形成了很大压力。因为下岗职工文化水平大多要比农村打工者高,又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所以我认为,不如在农村加强职业教育建设,让农村人有一技之长,为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农村与城市相比,经济成分专一,经营方式单调。就一个小地区而言,农村除了种地还是种地,城市则是各种经济成分百花齐放。我认为这是受农村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所限,如果加强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建设,一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安置,二来可以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职业教育可以算得上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至于职业教育的担子,则完全可由农村学校挑起来,九十年代农村扫文盲的任务不就是由各乡镇小学承担的吗?教师比较而言文化水平较高,可以“传道、授业、解惑”,担此重任。再辅之以各乡镇养殖场、经济公司提供的实践知识及相关服务。我所在的小村,镇电视台常播一些关于养鱼、养蝎、养蜗牛等等知识讲座,而镇种子站、各技术公司、收购站也联合起来向农民免费传授技术,并出售一些养殖品种,做一些市场指导。这些举措使我们村里许多人有了一技之长,有的摆脱了身系黄土的命运,也使大片土地承包得以实施,完成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
三、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
农村原来的结构布局是:人们普遍单门独户,各家有自己的菜园,四周围绕稻田,村落中分散着几家小个体百货商店。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了,很多人开始修建新房,原有格局需占用大量耕地,对农村土地资源造成浪费。因而我认为迫切需要改变农村的旧有格局,方法就是:进行农村小城镇建设。
与之不同,城市的总体布局显得有些拥挤,确实也有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窘境,但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仍然呈现出井然有序的面貌。城市里,人们一般住单元房,减少了住房占地面积;环城又有郊区,为城市提供日常所用的蔬菜,水果之类;至于小百货商店、超市则俯拾即是,极大地方便了城市人们生活之需。而农村由于传统自然经济的影响,“老死不相往来”的观念并未根除。人们习惯于一家住一大屋,但由于计划生育育政策的实行,大房子已成了浪费。每家每户虽有菜园,但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将其荒置,直接去买菜吃。零散的小商店则为人们带来诸多不便,为盖房占用耕地更是国法不容,农村土地资源还未多到可以随便浪费的地步。大多农村年轻人的心理是能够跟上时代潮流的,故而改变农村现有结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估计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从我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原来住的是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家里人虽不多,但房子很破,又堆着乱七八糟的杂物,还是不觉宽敞,但我仍旧固执地认为城市人住的更是糟糕。现在我家住进了单元房,觉得好多了,因为没有了杂物,房间设计也很合理,住着挺舒服的。由此可见,传统的观念也应与时俱进。
四、农村法制建设问题
直到目前为止,农村法制建设依然不如人意,农民法律意识、民主观念淡薄仍是家常便饭。由于农村中家法、国法等并存,而实行时往往以家法、族法等私法为依据。又由于农民长期生活在村官及恶霸的欺压之下,易形成欺软怕硬的想法,往往忽视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一些村官恶霸甚至敢公然藐视法律,以言代法,成为村中的“土皇帝”。“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农村地区也要迎头赶上,融入时代大潮。只有人人遵法守法,增强“自律”意识,才有可能进入发展的新境界。
农村法制建设,一是要加强宣传,坚决拥护国家宪法和大政方针,取缔一切家法、族法等私法;二是提高村官的素质修养,杜绝言大于法的现象;三是加强法制监督工作,坚决打击滥用法律、私加私法等现象;四是提高村民对法律的认识,加强村民对自己权利的保护意识。我认为在农村只有普法成功,才有望使各行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有望外界经济实体渗入农村;才有望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五、农村社会现代化问题
农村地区现在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但离现代化却相差甚远。小的时候我家农田还是用牛犁地,现在拖拉机已在农村广泛出现,但仍处于低级运作水平。在农村与外界通讯手段上,信件与电话平分天下,电话普及率还是很低,而且产生的纠纷很多,技术服务、市场调查在农村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农村社会现代化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是农村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发展迅速正是基于它步入现代化正轨较早,现代化水平较高,在农村建设现代化,亦可将农村经济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我的家乡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那里养鱼的人家比较多,过去是单干,只顾自己养鱼,有人来买就卖。现在都分别组成小集体,并作了明确分工,有负责引进优良鱼种的,有负责养鱼所需机器和鱼饲料的,还有负责建立销售网的,大家分工合作,这样一来,养鱼效率大增,与外界联系也密切起来,事实证明比原先的单干强多了。由此可知农村社会现代化势在必行。
六、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以前在农村有一句很响的口号:“要想富,先砍树”。近几年环保宣传很火,才使这样的谬论成为绝唱。农村资源并非无穷无尽,可再生资源同样很需要珍惜,为下一代着想,实现代际平衡是形势所需。“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非常流行的词语,我认为农村也应考虑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就现有资料分析,农村对生态原料的利用率非常低,比方很多家庭把秸杆梗当柴烧,构成严重浪费。在全世界许多地区缺水的情况下,农村对拥有的纯水资源却一再污染。有人认为农村资源丰富,浪费一点没有关系,但长此以往资源急剧减少,则会后悔莫及。
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讨论得很热,我觉得这种气候应传到农村来,应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再大力付出行动,才能取得应有效果。在世界面临资源危机的今天,农村尤其应该珍视其宝贵的资源,积级稳妥的做出相应措施,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