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013044 周 勇
毛泽东广博的知识和广为流传的诗词文章,显示出其超出常人的才干,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科学的治学之路: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借鉴的。
全文将分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与同学们共探共勉。
一、 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治学也如此。如若一个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明确的学习目的,踏踏实实地研究和工作,并矢志不移的追求,那么他一定能学到真知。在这一方面,毛泽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毛泽东早年就写了一首诗给他的父亲:“孩子有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借以表明自己矢志求学,报效祖国的志向。也正是由于早年毛泽东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才使他有了充足的学习动力和明确的求学方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几经周折,先后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湘乡驻省中学,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后之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一边工作,一边向革命先驱李大钊学习。毛泽东十分重视立志。他曾说过:“理想者,事实之母也。”“立一理想,则此后一言一行皆符合此理想。”人不但要有理想,而且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年毛泽东和朋友、同学讨论问题时,曾和他们约定了“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问题,不谈家庭琐事:“所关心,所谈论的是‘大事’,即‘人之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要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民而学。”假使毛泽东当年所追求的只是个人的安身立命,又何来之后的宏图伟业呢?
当代大学生,虽然无须再抛头颅,洒热血,但在不久的将来,也须担起富国强民的重担。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中国想要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仍需几代人去为之拼博。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国家宠儿,当然责无旁贷,因为远大的理想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胸存大志,才能挑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担。“一心为国,矢志不渝,深入实际,探索真理,严于责已,勇于开拓。”是毛泽东当年的理想,但对当今大学生来说也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 读“无字之书”,重调查研究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注意读“无字之书”,他指出“闭门而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同时,调查研究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重要表现。毛泽东认为要改造中国,就必须走出学校,到社会各个角落去考察体验人民的生活。为此他常常利用课余和星期天,邀同学走出书斋,游览古迹,凭吊古人;深入农户,调查、访问。1927年毛泽东又针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大声疾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指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在毛泽东下乡作了三十二天的调查之后,根据获得第一手资料写出来的。
或许有同学会问:“如今网络媒体那么发达,利用‘搜索’功能,鼠标一点‘大段大段’的文字、数据飞过来,还用日晒雨淋地去搞调查吗?”不错,现在信息来源很多,但这并不能否定调查研究对当代大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并非为调查而调查,而是通过参与调查研究活动可以磨炼自己的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退一步说,媒体所提供的部分信息,其真实性也值得质疑,作研究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取直接经验。另一方面,信息、媒体的发达,也能成为现今大学生扩大深入调查研究的辅助工具,我们应有交流地加以利用。
三、 尊重老师,虚心求教
毛泽东的成就与他的虚心求教是分不开的。从少年求学起,他就到处求师,他对教他自己书的老师都非常尊敬。即使他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后,仍不忘师恩。1946年底,在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向延安大举进攻之际,毛泽东仍未忘记恩师徐特立的寿辰。而且,毛泽东亲自在中央大礼堂,参加了祝贺徐老70寿辰的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祝寿大会。正如毛泽东在写给徐特立的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其尊师若此,怎么能不令人感动呢?
毛泽东治学尤其严谨,为了确保观点准确,他经常问别人虚心请教。1957年,毛泽东在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前,曾将此文寄给李达征求意见。李达十分感动地说:“毛主席真是谦逊极了!这样的著作,我只能好好学习,哪里还能谈得上提意见啊!”毛泽东此时并非把自己当作一国之首,而是以一个心存不懈的学生的身份请教问题。这种精神品格深深地值得我们学习。柳宗元在一篇《师友箴》的文章里写道:“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四、“亲师之外,取友为急”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特别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彼此之间,在学问上相互切磋,共增常识;在品德上,互相砥砺,共求进步;在事业上相互支持,共展宏图。“亲师之外,取友为急。”生动地表在了青年毛泽东对同学、朋友互相帮助的渴望。毛泽东曾在文章写道:“仆白克之力甚薄,欲借外界以为策励,故求友之心甚热。”为此,毛泽东曾发出一则“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注:“毛泽东”三字繁体的总笔画数为二十八画],以这种“前卫”的方式征求知已。不久,他周围就聚集了蔡和森、何叔衡等挚友。同样的忧国之心,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探索真知,畅抒己见。毛泽东有“三不交”的原则,第一是有势利的人不交;第二是品行卑污、无远大志向的人不交;第三是好色之人不交。毛泽东正是遵循这三点原则,找到了共同成就大业的合作伙伴。如今的大学生也有必要有几条为自己制定的交友原则,这无论对于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 “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些”
毛泽东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东西。”他也为教育身边工作的同志:人的知识面要宽些。一个人只有多读书,多思考问题,把底子打扎实,打宽些,才能目光四射,触类旁通。毛泽东青年时在长沙读书时,从中国的经、史、子、集到外国的文、史、哲、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无不涉猎。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对于自然科学也颇感兴趣。在他的藏书里,有着朗克《科学到何处去》,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等,是通读了商务印书馆的《科学大纲》。对于国事繁忙的毛泽东来说,能抽出时间读这些书籍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并且学深并不是很难的。难得是涉猎广博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其它学科的知识或许对专业研究没什么大的帮助,但却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现在中国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之中,将来社会需要大批具有专长的通才。当代大学生拓展知识面也是大势所趋。
总结:以上五点只是对毛泽东治学之道的一点肤浅认识,但笔者认为如能深刻地领会这些点滴实质内涵,并应用于学习生活之中,必定会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