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1011023颜 珉
2000年8月24日的《南方周末》发表了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这封信开门见山,短短一千五百多字,把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说透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这是怎么回事呢?不是农村率先改革,农民首先得益,有一部分地区已经富起来了,有一部分农民已经富起来了吗?怎么现在“农民真苦”呢?
不错,八十年代初,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制,农民得到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业连年丰收,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大部分仍以农业生产为主、特别是以粮棉生产为主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却减缓了、停滞了。1979至1984年的四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提高15.1%,1985至1988年增长幅度下降为5.1%,到了1989至1991年就只剩下1.7%了。1992至1996年因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收入增长又有所提高。但自1997年以来,农产品总量基本稳定,而市场价格却下降了30%以上,以务农为主的中西部农民这四年的实际收入是下降的。
虽然上面三令五申要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1985年以后,农民负担就逐渐加重,有的地方农民的实际负担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1997年以后,农民的纯收入非但未增加反而减少了。1997年以后,国家一再提出要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市场。实际却是扩而不动。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占人口70%的农民只购买了39%的商品,在城乡居民存款中,70%的农民只占了19%的份额,农村市场怎么开拓?新闻媒体报道,许多农家子弟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无钱入学,呼吁社会救助。这位乡党委书记在信中说:“我经常碰到老人拉着我的手,痛苦流泪盼早死,小孩跪到我面前要上学的悲伤场面。”
由于农民苦、农村穷,结果就是“农业真危险”。在许多地方,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不愿种田,死也要死在城市,纷纷外流了,组织生产的干部们无心管事,水利失修,土地撂荒,种了也不好好管理。种田要赔本,谁还愿意种?2000年全国夏收粮食减产9%,秋季又大旱,秋粮大幅度减产。好在前几年还有粮食库存,还能稳得住,那么,再过几年真要是粮库空了,粮价飞涨,城市社会怎么能稳得住?在这种情势下,农业能不危险吗?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的安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截止到20世纪末,中国的农业产值已缩小到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左右,但属于农村范围的人口却有9亿多人,劳动力3.5亿人。以全国一半的劳动力从事占国民生产总值17%的工作,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生产效率是多么低下。尽管农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的一小部分,但它关系到9亿多人的命运,由此影响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因此,正视目前中国的农民和农村以及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头等大事。必须从战略上考虑,开始调整城乡关系,逐渐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农民不富,或者是大量农村劳动力不从农业转移出来,农村市场开拓不了,国民经济也发展不好,城镇化现代化也会严重受阻。我们要建设的是十几亿人口的统一的大市场,而不能继续搞城乡分割的两个市场,把九亿农民堵在城外。有学者指出,“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是把农民一个个束缚起来受穷,现在则是把农民圈起来,还是穷。”中国的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但农民问题主要不再是土地问题,而是就业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真正实现全面小康,不是平均数的概念,而是十几亿人都达到小康的水平。不能用小部分人的高收入把其他人的低收入用“平均数”带起来。我们必须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而当前比较现实的,是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更多地考虑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倾斜,为中低收入农户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小康,没有大多数农民的增收就是不完整、不健全的增收。如何使更多的农民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让农民走向共同富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