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三农”问题与现代化(之一)

 

PB01203029高志伟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认为,要实现现代化,“三农”问题是首要问题。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不仅是为我们提供粮食的产业,农业通过其产品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料,而农业本身又为工业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农民本身也是第三产业的消费者,因此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真正的立国之本。

其次,我国农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对农业的整体评价是欠发展,全国近13亿人口,62%以上在农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达到2366元,但地区之间、农民之间很不平衡,沿海不少地方已达3500元以上,而西部一些省份还在1500元左右,农民人均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在农村还有2000多万贫困人口,还有约6000万人刚过温饱线。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及现代化的实现。

“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几年前,国务院前任总理就曾提到把农业问题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四年后的今天,本届政府总理回答记者提问时面色凝重的提到“三农问题”,言真意切。解决“三农”问题,要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传统的国家,农业固有模式的惯性很强,在几千年的发展道路上,农业模式转变缓慢,现在全国许多地方还处在靠天吃饭的落后状态,农业问题时不待我,要积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积极引进工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促进农业与服务于农业。

其次,改变农民观念,培养新一代农民。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出现了农村改革进展缓慢,发展滞后等问题,除了与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不力有关外,更多的是由于农民的观念落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原因,中国农民的封建意识仍然很强。因此要从改变观念,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入手。这些年我国各地轰轰烈烈展开的“三下乡”活动,主要是农业技术下乡,我认为仅此还很不够,我们要让农民自己觉得应该引进新技术,应该变换经营理念,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在改革中立不败之地。

要作到这些,可以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让传媒深入农村,特别是中央农业电视频道上卫星,让农民都能收看到,从中了解国家政策,并能接受新科学、新思想、新观念。

二是教育深入农村。国家拿不出钱为农村办教育,地方为了自身利益,也不出钱,“希望工程”可谓杯水车薪,这些都是没有远见的行为。教育跟不上,让农民去改变观念,接受新思想难上加难。再者,农村改革的深入,将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最终都将涌向城市,如果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那么就可以将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但如果他们所受的教育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那就真正成为“剩余劳动力”。

三是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农业、农村都需要大量人才,有了人才,才能改变面貌。

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城镇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结构性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以后,才出现买方市场,而我国200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900美元就出现了工农业产品的低水平过剩,这里的原因就是因为农民收入上不去,巨大的农村市场没有开发出来,我国农村实际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而金融资产不到30%,社会购买力不到40%。而且,目前农民消费占城乡居民消费的比例还在下降。农民收入上不去,根本原因是城镇与农村经济结构断裂。城镇化比例只有36%,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要减少农民就要建立农村城镇一体化经济,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也是我国的发展方向。

过去我们是牺牲农业,拿农民的利益换来工业的发展。现在工业发展了,我们应该反哺农业,用工业的进步带动农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又一次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国家应予以补偿也是合理的,因为农业发展路上少不了国家的支持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