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三农”问题与现代化(之二)

 

PB01001004吴苏檩

 

2002年7月,我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赴霍山县佛子岭中学及其周边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在为期一周的农村生活中,我们集中时间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农村行——中国农村质量状况调研”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两项调研活动。我们走访了佛子岭镇梁家滩村、黑石渡村、金家塘村、朱家畈村等地,切身感受到当前部分农村的确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并开始对“三农”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前我国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近期目标,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长远目标则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

作为一门课程,我们本学期全面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识和领会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建设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结合我在暑假“三个乡”中得到的一些认识和对于一些相关问题的思考,我更加觉得只有正确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1、农业

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家,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差别也是非常之大。农业种植结构变化进程缓慢,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要求各地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霍山县在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了以水稻为辅,以板栗、毛竹、茶叶、蚕桑等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和平原、丘陵地区以水稻、油菜、麦子等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作为山区,其结构是较为合理的。当地的茶叶加工初具规模,主要是各家各户进行初步加工,然后卖给加工企业进行分级加工。

当地的农业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丰富的毛竹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竹制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很少;又如蚕桑较多,但大多停留在零散生产然后卖给商贩的状态,而没有进行较有组织的生产,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变。这些情况表明,当地没有真正做到以优势特色主业为载体,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就要着力提升农业产品的科技水平,农业生产的组织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以及农产品营销等诸多方面的水平。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对于产品的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对于相关农业科技知识更是缺少获得的途径。这些都表明,一方面,政府需要多多组织科技下乡,提高农民素质,畅通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农民也要主动获取科技知识,开阔自身眼界。

长期以来,我国比较注重农业产品的数量而轻视农业产品的质量,这也导致我国大部分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软弱。农业产品必须跟紧市场变化的脉搏作经常性的调整,这就决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变化。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应对WT0的首要的与基础性工作。在农产品质量建设中,要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建立安全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推进对于农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只有这样,同时在农产品的特色和质量上下功夫,农业作为产业才会取得真正长足的发展。

2、农民

我国有近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占我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据我们在霍山县的调研,这些年来,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在“皖西南”项目的带动下,佛子岭镇的“皖西南”项目示范区(三星村、柳林河村、通水灌村)包括猕猴桃示范基地、低产茶园改造项目示范片等处,猕猴桃示范区种植面积达到120亩,到2003年,亩产可达到1000-2000公斤,使46户138人受益;而低产茶园改造项目示范片辖马家岩等4个村民组135户共586人,改造茶园的面积为1050亩,改造后亩产可达70-150公斤,共增产95950公斤,增收371800元。另外,由于安徽迎驾酒业集团总部坐落在该镇,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有不少人在该酒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工作,也使得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

从霍山县的调研和对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中得到的认识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重视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实现农民致富,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当前,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产品高产优质。

3、农村

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农村工作,近几年来,推行了几项大的举措。村民自治法的推进和农村税费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两项。由于我不是来自农村,因此对农村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的具体情况没有感性了解,但从一些渠道和媒体中了解到的情况看,这项政策正在一步步地推进。在十六大推出政治文明建设举措后,这些措施必将引起农民政治思维的巨大转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也将逐渐增强。

从我们在霍山县的调研来看,农村税费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民们普遍表示税费改革以后,该上交的农业税都清清楚楚,同时也较为明显地减轻了负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人大会议中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说:“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把乡镇机构精简下来,一定能够把过多供养的人减下来,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我相信并期待,国家的税费改革措施一定能在全国取得更大的成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发展。

二、“三农”问题与现代化

只有解决了“三农”问题,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丰富,农业、农村、农民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宏伟目标的实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0多年,一直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这是我党执政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国情的重要表现之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难的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农业产业化、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使人口城市化;同样的,教育的普及、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等社会全面发展,也有赖于广大农村和农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农”问题是中国未来50年现代化需要完全解决的最大问题。经过5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2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整体进入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但是买方市场的形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强调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因素,将会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受到较大制约。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那种低成本、外延型扩张的乡镇企业黄金年代,将不会再现。同时,由于农业人口严重过剩,生产率太低,农民的收入增长将会遇到较大阻碍,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又将进一步影响农村消费和积累。另外,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经济,既能够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也将遇到国际资本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尤其是落后的农业和技术落后的乡镇企业。这一切都使得解决“三农”问题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大于20年前。因为前20年我们可以通过对农民“松绑”的办法,依靠计划经济造成的短缺空间,使得农村的非农产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则要在买方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条件下进行,并且经过20年发展所留下的问题,更多地存在于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弱势群体,转移难度也更大。

总之,“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