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1203069张俊良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农村质量万里行的调查,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发现浙江和安徽两省农村的差距很大。最近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全国绝大部分农村的情况与安徽差不多。所以我分析了浙江农民收入较高的原因,希望能给其他地方农民提高收入提供一点经验。
一、中国农民收入现状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达到2.8(农村居民收入为1)。2001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仅比上年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拉大。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障碍。因此,新一届的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提高农民收入面临以下五方面的困难:
1、农民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
2、政府对农民生产的影响较大,农作物以粮油作物为主;
3、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农民买不起机械化设备;
4、农业科技含量比较低,农民知识水平低;
5、农产品特别是经济作物产品销售难,价格不稳定。
这5个方面的困难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实,以前的各级政府也很重视农民收入问题,也很希望改变农民收入过低的状况,也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很多地方依旧没有什么改变,这也说明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很大。
二、浙江农民收入现状
再看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253元,2001年人均纯收入4582元,2002年人均纯收入为4940元,已接近部分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同边几个省相比,2002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80元,安徽为2118元,江西为2306元,福建为3539元,浙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大高于周边省。然而浙江的耕地资源却只有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0左右,人均耕地面积全国倒数第三。
三、浙江农村的发展经验
浙江省为什么能在如此少的耕地面积上创造出如此高的经济效益呢?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很好地解决了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主要是由于实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措施。
第一,乡镇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崛起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为浙江农民增加了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大批乡镇集体企业在浙江广大农村异军突起;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个体私营企业开始在浙江大地迅猛发展。个私经济占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5%,个私经济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2001年,全省有私营企业20多万家,乡镇企业100多万家。工业的崛起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500多万人从事第三产业。到2001年,全省2170万农村劳动力中,已有1200万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占总劳动力的55%多。200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582元,其中有3236元来自非农产业,占70%多。可以说,没有乡镇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崛起,就没有浙江农民的高收入。
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浙江农民能够增加收入的另一个原因。全国几乎所有农村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而浙江实行的最彻底。许多地方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对农民的生产还有很多限制,每年每一级的政府都要制定一个农业生产指标,规定每个地方每年必须生产多少粮、棉、油。浙江从2001年左右开始,就不再制定生产指标,而鼓励农民少种粮食,多种经济作物,提倡“什么来钱就种什么”,农民的生产自主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以前种粮食,每亩耕地毛收入不到两千元,还得依靠国家粮价补贴。现在种经济作物,亩产净收入就有近三千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下子增加近千元。
第三,土地规模经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解决,但是,既买不起大型机械化设备,也无法使用机械化设备。有的地方大部分农民转入第二、三产业,土地无人耕种,造成土地抛荒。因此政府决定尝试土地规模经营,把大量土地承包给几个经验较丰富的农民。现在,全省耕地总面积20%的459万亩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手中,规模化经营使他们得到丰厚的回报。同时也使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得到好处,他们在承包户或工厂打工的收入也高于原来种植的收入,而且还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使用权转让费。在“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镇,有15万名农民从事着第二、第三产业,57户种养大户管理着全镇 6万多亩耕地,大型机械化设备和高新科技设备在那里得到大量使用,每户种养大户每年的收入高达数十万。
第四,农技推广和科技示范。由于浙江耕地面积极少,因此浙江人千方百计挖掘土地的生产能力,农业科学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重视起来的。现在,每年一到农耕季节,各级农技研究机构和农业推广站就会派农技员带着农技资料和新品种下乡做农技报告。农业推广站还在每个村寻找科技示范户,实地为农民示范,手把手的教农民学习农技知识,这使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民也能学习新的技术,同时也打消了他们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顾虑,积极引进新品种,学习新技术。有些地方还有农技110服务。甚至还有农民聘请农技员进行指导和研究。
第五,特色农业和区域农业。这些年来,农民往往面临着丰收后的农产品价低销难问题。针对农业增产不增收这一情况,省政府提出了“效益农业”的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特色农业和区域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搞具有地方特色的种养殖,培养各个地方的特色产品,如桐乡的杭白菊、余姚的榨菜、常山的胡柚等。区域农业主要是在各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建立信息、加工、销售服务,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特色农业避免了地区间的销售竞争,一些种养殖规模较大的特色产品甚至还能左右国际市场价格。区域农业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收益,因为通过加工可以使农产品增值数倍。
四、浙江经验对解决全国农民收入问题的适用性
以安徽为例,安徽的人均耕地面积比浙江多很多,但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在很多地方几乎没有,短期内数量不会急剧增加。怎么办?可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江苏、浙江等地的厂商前来投资。安徽也没有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运作,安徽农民还不能像浙江农民那样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但可以在完成粮食定购任务的情况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特色农业和区域农业及土地规模经营。安徽有很多地方是大片的平原,然而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农业的科技含量也很低,有些地方还在沿用几百年前的生产方式,应该帮助这些地方尽快实现机械化,并派遣农技人员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