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之一)

 

PB01203048关行邈

 

    一、问题的提出和辨析

自从我国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关于雷锋精神,有时会听到这样一种观点:雷锋精神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正确吗?

当然不!在经济活动中,我们固然要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思想道德领域,则必须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扶贫帮困的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雷锋以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同志、对待群众,孜孜不倦地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奋斗誓言。雷锋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思想境界,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不仅在四十多年前闪烁着共产党人的道德光辉,而且在今天也完全适应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要求。在不同时期,雷锋精神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会有不同的特点,但雷锋精神永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财富,雷锋精神与现代化同行。

二、什么是雷锋精神

什么是雷锋精神呢?根据雷锋一生的言论和行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即共产主义人生观或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雷锋只活了22岁,为人民工作的时间只有7年,雷锋精神发挥得最充分的也只有参军后的两年。但雷锋不仅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而且随时随地寻找可以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他不辞辛苦,不怕牺牲,尽心尽力地为人民奉献最多最好的服务。雷锋精神就是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使个人的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

雷锋精神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呢?简单的说,雷锋精神的社会基础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实践。雷锋是革命道德模范人物,属于“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一类,可以与白求恩、张思德、焦裕禄、孔繁森等人并列,这些人都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他们的思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接受了学校教育,在工作中经受了实践锻炼,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人物。雷锋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决不是天生的。雷锋的言论和行动,以确凿的事实驳倒了“人性是自私的”谬论。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雷锋精神

市场经济固然以利益为驱动力,但必须为他人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是科技和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这就必然要求人们在树立竞争意识、效益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同时,信用、良知、同情心、正义感及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传统道德更应该发扬光大。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诉求,也是经济交往中与资金、技术一样重要的因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其实质是为人民谋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而雷锋精神的核心,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也成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面光辉旗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虽然不能要求每个从业人员都成为雷锋,但提倡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的。

发扬雷锋精神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竟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竟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出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雷锋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努力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是保证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