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长期性

                       —一从“非典风波”对我国精神文明现状再认识

 

PB0l011125陈家辉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挫折, “非典”带给我们心灵震撼之强烈,不亚于一次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人恐慌而惟恐避之不及,有人沉着冷静,坦然面对;有人希望用科学的方法和自身的努力来抗御病毒,也有人唯心地祈祷上帝的保佑,把生命交给一个心中的虚幻存在……不论你属于其中的哪一种,都是一种自身精神状态的体现。本文就“非典时期”人们的各种精神表现,阐述对现阶段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的个人观点及建议。

“非典”临头,如果说一点不怕,我们会认为那是假话,因为恐惧乃人之所固有本性,但文明社会下的人们自有战胜恐惧而坦然面对困难的意志。抗“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以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死亡”接触;科研人员以强大的使命感与“病毒”赛跑……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我们又可曾意识到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和义务?

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候的表现,最能体现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面对“非典”这一特殊检验其结果令人欣慰,但也存在不少的担忧和反思。一个个不幸的生命逝去,一个个辛勤工作的医护人员在倒下;另一面却是一些自私主义者带着疾病到处乱窜,危害更多的同胞,一些劫难逢生的人连贡献一点自己的血清来支持抗“非典”研究也断然不肯……

社会是我们自己的,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要我们自己去贡献,去建设。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明确指出:“我们的党要代表先进文化……”,其中主要就是从精神文明这个层次上讲的。在“非典”这一特殊时期,一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退缩了,自私心理一时迷惑了他们,以至置社会责任与道德于不顾。“德之将失才由何而来”?这点困难克服不了,我们今后又怎谈得上迎接挑战,勇挑重担呢?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也退缩过,与“人民公仆”之该为相去甚远。中央总书记和国家总理在视察灾区时,其沉着和临危不乱的态度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同时也坚定了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的决心。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这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在全民族形成共同理想至关重要。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坚固的精神支柱,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有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建设重在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在于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

道德建设群众性强、实践性强,道德素养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而在特殊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只要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民族的道德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继续弘扬和发展雷锋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雷锋精神都有其生存的活力,因为她符合千百年来人类的共识——团结协作,相互扶持,共度难关。雷锋精神之所以代代相传,不随时代变迁而褪色,不以人事更替而废止,是因为它渗透了人类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理念,以至于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雷锋是“好人”的代名词,“学雷锋”成为“做好事”的同义语。因此,中国人有理由为这位普通士兵而自豪,并去追寻他的伟大而平凡的人生足迹。

作为个人来说,学习一种精神,是为了完善自己,使自己德行统一、全面发展。尤其对我们青少年显得更加迫切,除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一个民族来说,弘扬一种精神,最终是为了把这一精神内化为民族发展的动力。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将它内化到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中去,锻造出整个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脊梁,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论我们的社会道德建设如何的不尽如人意,常言:“知耻而后勇”,亡羊补牢尤未晚。“非典风波”很好地把我们的精神现状和问题展现了出来,使我们得以对症下药。

    党的十六大报告,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用一系列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为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动力。大力加强基层的公民道德教育,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道德建设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是道德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要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参与中思想觉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每个时代的巨大进步无一不和时代精神的建设相关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呼唤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一次道德的拷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道德要求的麻木。“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此为契机,努力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能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