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理解邓小平理论

 

PB01014012张旻

 

    今年二月份以来,广东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非典”疫情,进入四月,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的疫情又迅速恶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非典”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回顾和总结前一段防“非典”斗争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们现在所学的《邓小平理论概论》这门课,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和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任重而道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正是依靠它,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实现了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并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尽管这一思想已成为我党指导思想,广大干部群众对此也非常了解和支持,但在实际运用中,特别是在遇到突发的重大事件或有关本地区、本部门利益的事件时,不少干部并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比如在这次防治“非典”的初期,有些地方就出现了瞒报、谎报疫情的现象。这样做造成了很坏的结果:在国内,由于得不到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各种小道消息充斥于人们的耳畔,使民众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中,同时这也不利于防病知识的普及和防疫工作的开展;在国际上,很多记者对中国的疫情提出质疑,这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对此,中央领导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查处,并派出督察组到各地查看疫情,卫生部实行疫情一日一报,还通过各种传媒宣传防治“非典”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国的防治“非典”工作终于走上正规,形成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非典”的良好局面。

    追究这一事件的原因,固然有我国医疗体制方面的问题(如军队医院和地方医院之间相互独立,不利于疫情的准确统计),但我认为其关键问题还是出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上。我分析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是:1、安定民心,以免引起民众恐慌;2、担心影响当地的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从而阻碍经济发展。如果是这样,应该说他们的动机还是好的,但他们错就错在没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首先当然是他们的思想还没有解放或者说是没有完全解放,主要表现在:

1、头脑中还残有封建家长制的思想,不敢把严峻的疫情公布于众,担心会引起民众的恐慌,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但事实上,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需要的并不是欺骗,表面上的安宁,他们是能够接受残酷现实并与其斗争到底的。

2、一些领导干部起初没有仔细研究对“非典”病毒的最新科研进展,由于“非典”是一种新型传染病,当时还未被列入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之中,所以他们错误的估计了形势,没有想到这次“非典”疫情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这正可证明他们的思想还没有解放,还把现成的法律当本本。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这些干部的思想还没解放,自然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平时工作中这些问题也许还不会表现出来,但一旦遇到“非典”这样重大的突发事件,就可能措施不得力,甚至会采取极端错误的做法,造成严重的后果。

    由此可见,我们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这门课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出色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取得抗“非典”斗争胜利的前提条件

据报道,这次非典疫情的爆发对中国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特别是首都北京成为“非典”的重灾区,很多国际会议和经济交流活动或取消或易地,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如女足世界杯易地一项就造成3亿人民币以上的损失。这次“非典”的爆发给中国的引资及旅游业所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据估计,非典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两千亿人民币,减少GDP两个百分点,此外中央财政今年还要拨巨款用于“非典”的防治和科研。尽管中国今年困难重重,但国际上仍然对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认为中国今年的GDP还能达到5%以上的较高增长。这一切靠的是什么呢?我认为这靠的就是邓小平同志所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抗击“非典”的物质保障

    按照邓小平所指明的道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设想一下,如果这二十多年来不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是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恐怕我们今天连温饱问题都尚未解决,哪里还能经受这样的疾病灾难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哪里还能拿出那么多钱去建设专门医院治疗“非典”病人、兔费救治农民患者、进行有关“非典”的科学研究;又哪里还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际交流合作有助于早日战胜“非典”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从对外开放中尝到了甜头,在这次抗击“非典”中,我们更能体会到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进行“非典”研究及药物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实行开放政策,不进行国际交流,只凭自己的力量闭门造车,即使搞出来了,也已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势必将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带来更大的损失。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代的科研同样是社会化,国际化的。况且,“非典”也并非仅仅发生在中国,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非典”疫情,因此研究“非典”病毒,研制开发“非典”疫苗及药物并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目前,中国的科学家正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及时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早日攻克“非典”病毒做着不懈的努力。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取得抗“非典”斗争胜利的有力保证

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最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各项任务中的重要的、根本的任务摆在第一位。在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中,又特别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的位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78年,给中国科学界带来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邓小平重点阐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个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那以后,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这次防治“非典”的斗争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全面检验。现在站在抗击“非典”最前线的年轻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都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如果不是国家重视了教育,他们怎能有机会学到专业的医疗知识为患者服务呢。还有当前指导抗击“非典”的那些专家教授,其中很多人在文革期间都被打成了“臭老九”,如果不是国家重视科技,尊重人才,他们恐怕还在蹲牛棚,甚至可能已经被折磨致死了,那我们现在抗击“非典”还能指靠谁呢,人民还不知要在这场灾难中挣扎多久。随着科教事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也在提高,现在民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比以前大大增强了,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也加深了,因此能在政府的领导下,以健康的心态,采取科学的方法与疾病展开斗争。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在紧张的进行中,人们的思考也还在继续,“非典”灾难虽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仔细的总结、思考这次事件的经验教训,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对年轻一代,意义更为重大。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洗礼。现在国难当头,更激起了我们要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紧迫感,同时也更加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邓小平理论,只有扎实的掌握好这门理论,并自觉的在实践中运用它,才能振兴我们的祖国。

古人云:多难兴邦。世纪之初中国经历的这场灾难一定会使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团结和坚强,这也预示着在这个千年里,中华巨龙必将再度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