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1204117李清华
“实事求是”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一书,文中描写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本意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全新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并以之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他提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按照邓小平的观点,实事求是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凝结;(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实事求是是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下文中,笔者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着重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试着辨证地分析一下当今的留学热潮。
首先,中国学生到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攻读学位,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和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我国在科技上与世界接轨,有利于我国的发展。
在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和对技术的掌握发展最快的近二百年中,中国明显地没有跟上世界前进的脚步。与悠久的历史和四大发明引以为自豪同等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心痛地面对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计算机、电子等应用学科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残酷现实,同时谦虚地学习人类在此领域的一切优秀成果。然而现代科学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它本身的深度、广度和复杂度要求探索者长期的潜心钻研与实践,浅尝辄止是绝对不够的。于是我国的学生在国外知名大学学习并参与科研项目的运行,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全球化是现今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它要求各国在世界事务中参与分工与合作,从而有利于全人类的进步。同样,现代科学的许多课题不是单凭一个国家或几位科学工作者的力量就能解决的,全世界的科学工作者必须齐心协力,贡献各自的力量,以求攻克难关。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中国学生是聪明能干的学生,如果我们把自己关在世界科学殿堂之外,拒绝参与,或者闭目塞听,那不仅是将自己与世界隔离,也是对国家、对人类不负责任的做法。
邓小平曾这样谈到过这个问题:“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
因此,面对近代科学的辉煌成就和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不应像19世纪那样闭关自守,而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勇敢地承担起一个大国在科学领域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谈起出国留学,就不免涉及学成之后归国与否的问题。
20世纪上半叶,一些青年学子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他们刻苦学习,认真工作,在学术上有精深的造诣,甚至已经得到了所在国的承认,但是当听到祖国的召唤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物质条件,为新中国的建设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就是这一代留学生的杰出代表,也是青年学子学习和敬佩的榜样。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毕业之后留在国外工作,笔者对此不想多加评价,也许作为科学工作者,他们更注重研究、实验的条件和环境。至少当他们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时,没有人会忘记他们是炎黄子孙,而且他们也在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奔波于大洋两岸,做了许许多多必不可少的工作。邓小平在谈到某个物理学尖端项目时这样评价:“有李政道和其他国际朋友的帮助,使我们少走弯路。”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亦是美裔华人,而他对中国物理学事业的贡献是人们公认的。喜爱穿旗袍的吴健雄1954年取得美国国籍,可美国人仍称她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最后,在出国留学已成为一股风气或潮流的今天,青年学生应该客观地对待出国与否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以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必要追赶时髦,而须慎重地考虑一下为什么要留学,出去后干什么。
第一、出国留学是手段而非追求的最终目标。为考上好大学而学习的高中生如果不幸落榜,就会心灰意冷甚至觉得世界一片黑暗,从此一蹶不振;即使如愿以偿考上了名牌大学,也很容易因失去动力而感到茫然。同样,如果本科阶段把出国留学当成唯一目标,那么如愿之后,独在异乡的孤单,前路的迷茫与无奈,可能会使工作生活从此无所适从,淡而无味,更不要提什么大的贡献,这显然违背了初衷。
第二、出国留学应有端正的目的和态度。应当看到,大多数留学生和“准留学生”怀有探索科学真知和报效祖国的诚挚目的,为科学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人类的幸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也有人出国留学仅仅是为了一份丰厚的报酬,甚至为了个人的发展做出一些违背诚信、有损个人、母校、国家形象的事情,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第三,要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位院士曾公开表示不赞成学生这样的做法:把大量时间用来背诵英语单词,不仅课下如此,甚至上课时也埋头研究GRE或T0EFL,最终荒废了专业课的学习,一无所长,既拿不到美国大学的0FFER,又丢了自己的老本行,非常可惜。
总之,在对待出国留学的热潮时,要从各方面进行分析,既应认识到它的各种益处,又不能盲从,需要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考虑到自己的长处和国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