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1010033雷 震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知识青年,作为思想政治上的先进分子,作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出来的有用人才,有责任和义务去实践“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正确认识、全面贯彻、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从当代大学生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看,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而大学生则是这股力量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在信息时代,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现代经济从根本上来说,已经越来越倚重于能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而大学生作为专门培养和训练过的人才,作为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先进青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何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任务就落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肩上。
从当代大学生与先进文化的关系看,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代大学生的又一重大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大学生也应该是文韬武略、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一个人如果只讲物质、只讲金钱,不讲思想、不讲道德,那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而大学生则要积极加入这“四有”公民的队伍中去,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推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
从当代大学生与人民利益的关系看,大学生们只有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些道理,才能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与个人、大家与小家之间的关系;才会明白将来跨出校园、踏入社会我们所努力追求、为之奋斗的真正目的;才会不致迷失了人生的明灯,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感到仿徨。
当代大学生如何切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明白正确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践的必要条件,只有意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远意义,意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密切关系,才会自觉地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坚持贯彻“三个代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文化、科技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步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要使我国进一步地发展,使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样的重任就要由我们大学生来完成。所以,大学生要利用现在的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努力奋斗、脚踏实地地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争做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大学生努力成为“四有”新人的过程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
首先,在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关系上,我们要克服重此轻彼、有所偏颇的现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避免只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现象。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成材的重要前提,但如果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有大的作为。
其次,在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关系上,既要充分利用学习书本知识方面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手段,拓宽知识面,打牢理论基础:又要注意避免只重视书本知识学习,而忽视向社会实践学习。要投身人民群众火热的社会实践,使我们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检验和创新,也只有投身人民群众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特别是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正如江泽民所讲的:“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再次,在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关系上,既要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更要努力服务于祖国和人民。只有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
最后,在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关系上,既要避免没有远大理想,只有眼前“实惠”的功利主义倾向,又要避免空有远大理想,不愿艰苦奋斗的倾向。我们不但要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宏伟理想,而且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现实作充分的了解,要对当今历史条件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有充分的认识,要有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作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要有面对挫折百折不饶的坚强意志。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就曾经郑重指出:“中国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是人”。可见人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应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视为己任,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为结合起来,做到“知、信、行”三者有机统一,自觉地把对理论的认识转化为对理论的信念和实践,争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不同时期的有为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有所不同。在革命年代,先进青年要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告诫青年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而如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则是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为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而奋斗,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奋斗。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在我们手上将要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然而要实现这几代人的“强国梦”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能办到的,将要面对许多严峻挑战,经历诸多艰难曲折。所以,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强烈的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的使命感,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
首先,要清醒地看到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当他们看到社会主义的红旗依然在中国飘扬,而且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便大失所望,将“和平演变”的重心移到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大学生身上。所以,我们大学生只有拿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武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不迷失方向。要对国家发展的大局和大势始终保持清醒的思想认识和旺盛的精神状态,就必须加强自我思想理论武装工作,上好学校的思想教育课,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定期上交思想汇报,这些都是我们切实可行的。
其次,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责任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再次,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使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是十分地艰巨和复杂。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生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的道路必将是充满了光明、又充满了艰辛。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前途而奋斗的崇高使命。要更好地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珍惜大学学习生活的宝贵时光,下苦工夫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使自己的将来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在此过程中更充分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