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102302梁 惠
改革和开放是推动2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的两个轮子,邓小平指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一个国家要想快速发展和繁荣稳定,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贫困或落后,开放是把本国经济通过市场中介,以多种方式不同程度地融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取长补短,发展自己。
学习了这些理论,很自然地,我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开放理论”同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如果过分封闭自我,不善于在同别人的交往中取长补短,获取经验教训,就永远不会发展、进步。
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我们从出生到老死,一生都在不断学习别人的经验知识,我们的成长、进步无一不是建立在与他人交流,从他人处汲取知识的基础之上。无论那些人是古人,还是身边的朋友,与之沟通、交流、吸收,便在收获着。
生活中,有不少同学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上大学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搞人际关系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些人总是与周围同学保持一段距离,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将来走出校门,发现自己对课本外的东西知之甚少也就不足为怪了。很显然这些同学信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原则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客观要求和节奏。研究表明,人类获得的信息只有20%-30%是从文字材料中汲取的,大量的信息则需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对学习而言,虽然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1世纪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时代,影响大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大障碍是人际关系。自我封闭,远离现实社会,在生活中就会处处感到不便。人际交往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一条有效途径。倘若固执地将自己排斥在同学圈外,只会越来越感到孤独、越来越“孤陋寡闻”。
另一种情况也较常见,有的同学十分优秀,多才多艺,成绩也属拔尖,于是便喜欢自吹自擂惟恐别人不知道,自以为了不起,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干得好,还经常因此数落别人,同寝室的人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也从不参与,总是想着自己一定会做,和别人也不一定能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结果。这使我想起了苏联的闭关锁国及其恶劣后果。二战后,形成一个社会主义阵营,斯大林认为各国不再是在一国单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苏联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力量高速地发展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将陷入起来越深的经济危机中,经济不可能出现新的大发展。根据这种判断,斯大林提出了两个世界理论,认为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出现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世界民主市场拥有极丰富的资源,每个国家都可以在这个市场范围内找到发展本国经济所必需的一切。在两个世界市场理论的禁锢下,苏联把自己封闭起来,基本上中断了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斯大林晚年的两个世界市场理论导致苏联开放实践的倒退。我国建国后足足经历了三十年的折腾、摸索和等待,才逐步具备了对外开放的主客观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抓住机遇果断地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这个难题才取得突破性解决。
转回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例子,自傲的人常过分关注自己,看到自己一条优点就会产生晕轮效应,认为自己样样都行,殊不知人外有人,他们视而不见、孤芳自赏。自傲的人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不虚心、不诚恳,从不信任他人,而且经常口出狂言、饥笑他人、藐视他人,把他人说得一无是处。不恰当的自负情绪,过分标榜自己的优点,轻视他人,这是促使周围人排斥自己的根源。
最后,在谈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后,我想升华一下这个话题,谈谈国际化时代的中国如何从对外开放中获益,如何将对外开放理论坚持下去。
具有悠久文明的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当我们的祖先为自己确立了“中国”——中央之国的名字时,也奠定了自己对世界的一般态度,以泱泱大国文明领先的自信,带有优越感地俯视众生并与他们友好相处。直到近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使中国沦于亡国灭种的绝境,中国人才打开国门重新看世界,并在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时至今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仍不免纠缠着这种复杂的感受。迈入21世纪,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确有必要重新确认自己的坐标,调整自己走向世界的心态和步伐,恢复理性、弘扬人性、告别战争、走向和平。
尽管当今世界仍然还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有弱肉强食,还有少数人抱着战争逻辑和冷战思维不放,但那毕竟已经是不得人心的、过时的逻辑。就整体而言,人类文明正在超越那个以武力征服、铁血和炮舰政策,用枪杆子发言的历史阶段;社会公理,社会正义越来越成为处理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的主导因素,和平共处的原则已经日益深入人心,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建立之中。虽然地区性冲突、区域性战争的枪声仍不绝于耳,但国际社会的共识、互相合作和支援同样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陈旧历史,和平、进步和发展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超越意识形态的民族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正在成为真正的主题。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意识形态和军备的竞争;国际竞争已从以往武力的竞争、资源和劳动力的竞争、商品和资本的竞争,进入了高科技时代以科技竞争、教育竞争和人才竞争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正如人们认识到的,取代意识形态和军事抗衡,贸易、环境保护、人权将成为新世界国际政治的主题,“全球化”正成为现代世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
作为一个中国人,令人感到十分欣慰的是,当我们进入21世纪时,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且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宽松和平的国际环境。
只要回顾百年历史,就不难明白这种变化之大,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割地赔款。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1900年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大举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1901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定《辛丑条约》……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处于深重的民族灾难之中,抵御侵略,救亡图存始终是压倒一切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被封锁、被孤立的环境中,仍然时刻准备打仗,边境冲突不断。直到1970年代,我们天天被告诫的还是“要准备打仗”。长期被侵略、被威胁和被孤立的处境,形成了中国人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心理感觉,造成了一种“被包围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19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以裁军百万、改革经济体制的实际行动调整了对变化中的世界的认识。
真实地把握中华民族已经确定的发展道路,是唯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并且也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正确选择,这意味着,仍然需要坚定邓小平所开辟的改革开放的道路,并继续深入。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有的专家建议实行“高度开放战略”,包括扩大开放的规模、地区和领域,大规模地引进国外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坚决破除部门和地区的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等陋习等。当今世界,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不是高度开放的,高度开放的制度环境,不仅是现代经济成长的必要环境,并且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破除闭关自大的心态,建设与世界文明合拍的民族新文化,是新世纪重要任务。当前,促进这种民族新文化形成的社会政策之一,是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扩大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由于文化上的隔阂和传播的失真所造成的偏见、误解、疑虑和对立,使人们更加真实地认识西方、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营造开放的、健康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