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要确立一个世界眼光——对外开放的启示

 

PB01023044涂 

 

历史不仅说明过去,而且还会告诉未来。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其中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确立一个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是对狭隘封闭的短视而言的,简单地说,就是睁开眼睛看世界。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兴趣所致,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是社会大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在封闭半封闭的境况之中,这当然有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敌对势力包围、封锁的原因,也有二战之后整个世界处于冷战之中的原因,但无论如何也和我们曾经有过的错误路线所导致的“关闭”思想有关。我们不仅在国内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同时也把这种思维方式延伸到国际事务中去。我们只看到和资本主义斗争的一面,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资本主义也有文明先进的一面。这形成了我们眼光的片面化和简单化。对于外部世界,我们很少走出去,也很少请进来。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有肤浅的成分,有偏见的成分,有想当然的成分,更多的则是不知道、不清楚的成分。

不正常的岁月终归要结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经发昏的头脑冷静下来。在审视和反思历史的基础上,我们承认了自己的落后,实现了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历史性转移。对内,我们实行改革,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传统的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计划经济;对外,我们实行开放,打破已有的与人少有往来的封闭状态。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从经济特区起步,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我们强国固本,实现民族振兴的有力国策。面对开放的外部世界,我们不仅获得了真知,看到了差距,产生了压力,更可贵的在于形成了一种意识,这就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世界,因而必须有一个世界眼光。

当人类走出原始洪荒之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就从来不是孤立单一的事情,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这一趋向在近现代特别是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来临而更加突出。谁要离开世界,硬要离群索居、与世隔绝,人为地自我封闭,其结果只能是民族和国家的衰微破败、落后萎缩,直至毁灭。显而易见,在展望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时候,具备一个世界眼光,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紧迫的。

实际上,放眼看世界正在我们社会中确立起来。不要说每天有大量世界信息向我们扑来,也不要说国际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和密集,就是我们寻常百姓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也有不少是在世界性的眼光下展开的。从麦当劳、肯德基到松下电器,从摩托罗拉到波音飞机,来自世界方方面面的东西,几乎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观念上的变化更是如此。看不惯的迪斯科,听不惯的通俗曲,现在则已习以为常;出国潮、外语潮此起彼伏;就是在饭后茶余,谈论完了国内大事也少不了评论一下世界新闻。以往陌生的不再陌生,以往熟悉的也不再熟悉。狭隘封闭的观念,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正在破除和消退,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眼光。事已如此,何必再谈世界性眼光呢?其实不然。严格地说,就社会大多数人来看,其所具有的世界性眼光还只是停留在生活的层面上,还只具有表层化的特征,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更高、更深入地看世界,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看世界。不但要看世界其它国家的成就和优势,也要看他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问题。也许现在或者将来,我们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意识先行,早一些自觉,早一些主动。

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因为,我们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在吸取外国文明成果、先进东西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比如,我们已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市场经济模式,这无疑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在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权钱交换的腐败问题,会遇到贫富差别,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别国有,我们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自然不能因噎废食,以这些问题的存在而拒绝市场经济,但是也不能因为搞市场经济而忽略、轻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当然,相同、相似的问题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但毕竟也有病症相通的一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然而,不能因为我们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以为可以避免市场经济诱发的种种社会问题。这是不现实的。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搞市场经济,就有可能遇到类似西方国家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又由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就有条件、有理由相信,同样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会得到遏制,而且会得到很好地解决。当然,问题的解决,不会是轻而易举的,总要待以时日,总要做大量的工作。这其中一个艰苦的工作,就是要有一个更高、更远的世界眼光,了解、洞悉别国的社会问题以及他们的对策,以此启发我们,以此作为借鉴。

当然,我们讲对外开放,主要是讲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以及有益的文化成果。但这不意味着对国外社会问题不予以关注,也不意味着对这些问题采取简单化的拒绝和否定。国外的先进东西,是财富,我们尽可能拿来,为我所用;国外的社会问题,也要加以研究和分析,找出成因。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世界眼光视野中的重要问题。“前车之覆,后车为鉴”。应该说它的意义并不比学习外国好的东西逊色多少。

邓小平曾对教育界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其意义应该说并不仅局限于教育界,每个领域、每个人都应当如此。“三个面向”,我以为是相依相存、不可分割的,但最重要的还是面向世界。没有面向世界,就不可能面向未来,也不可能面向现代化。因为,只有把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置于世界之中,跟上世界飞速发展的的步伐,才有可能改变我们的落后,也才有可能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我们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时常强调要从悠久的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在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同样要强调从世界范围内汲取营养。这样,我们才能体魄雄健、步履坚实地走向21世纪,迈向几代人、几十代人久久盼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