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1204115吕莎莎
也许从入学的那一天起,我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校园里那层层叠叠深浅不一的绿。看着它们,眼前就像跳动着一个个绿色的生命。尤其是那一排排欲与楼层试比高的法国梧桐,更以它饱蘸日月精华描就的绿色,为科大园里的莘莘学子撑起了一方绿色的天空,更营造了一份踏踏实实的沉静。不管校外的尘世是如何的浮躁喧哗,只要一走近这片绿色,便人也沉静,心也沉静。到现在我也每每这么想,科大园内勤奋朴实的学风一定也受惠于那满目皆是的绿。也许正是那苍翠欲滴的颜色协助了我,帮我在喧嚣的尘世中守护着一份心灵的宁静。
科大园并不是很大,但是很美。它的美倒不在于花团锦簇般的富丽,而是一种深蕴着厚重朴实的淡雅之风。也许是所学专业的缘故,校园的景致中最吸引我的,还是那片每日必经的小树林。林子并不大,但学子如织。葱茏挺拔的树木直刺长空,仰头望去,便会有一幅蓝天绿树遥相呼应的清丽写意画映人眼底。还有一组组的石凳点缀其中,宛如片片花瓣,簇拥着数十张圆圆的石桌。而这些石桌石凳也似乎永远都不会寂寞,每次我从林中穿过,总会看到三三两两的学子或站或坐,或轻声诵读、或蹙眉凝思。这些勤奋的身影,与它们一起,组成了一道校园独有的风景。
小树林的早晨,实在是一个清秀文静的少女,她在每一个清晨,披一袭淡淡的晨雾,放飞一只只不知名的鸟儿叽瞅着为校园唤出每天的第一缕阳光。偶尔地,林中也会万籁俱寂,但突然地,不知从哪儿传出的一声鸟鸣,便打破了这片短暂的沉寂。鸟鸣过后,林中显得更加幽静。当太阳将第一缕光线投入了树木,继而又沿着密密的叶缝轻轻洒下时,早起晨读的学子身上便会染上一层淡淡的金黄。小树林的旁边就是图书馆,幽幽的书香和清新的叶香融合在一起,一不小心就会让人陷入一种抚今思古的心境中去。徜徉在书架林立的藏书丛中,信手抽出一本,便可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打捞起一个民族湿淋淋的叹息,抑或从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里,讨几缕清婉的诗思才情。读得多了,看得多了,自己灵魂的深处,便也浸染了些许生命的厚重。
每次身处科大的校园,我都禁不住发出科大校风严谨,管理严格的感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大学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对广大师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也能起到强有力的促进和保证作用,还将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示范、影响和辐射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中,经济的发展对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人们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既对计划经济条件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又能促进新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师生员工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形成。但是,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师生精神生活上来,突出问题是金钱至上、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消极的思想道德观念蔓延,一些人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出现了混乱,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校园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圣殿。古籍书库里有最厚的传统文化的积存,讲座教室里又有最新的国外文化的信息。新与旧、激进与保守、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各种文化在校园里磨擦碰撞,承袭着人类加工文化的最好技艺,批判、接纳、消化、再创造……这里有融汇东西自成一派的文化大师,还有最少传统“包袱”的青年学生。校园相对分离于社会,育人功能又客观地要求一种更加净化的,更符合社会理想的文化氛围。校园这一文化的象牙塔中以最高的技巧、最好的载体、最大的热情实践着社会的理想文化。传统文化在这里嬗变,外来文化在这里被同化,社会主流文化在这里被超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最强音从这里发出。校园文化是领时代之先的。这种文化影响社会主流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校园人直接作用于社会的文化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示范作用。校园人一直是其他群体羡慕模仿的对象。再有就是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大学生离开校园参与成人社会,校园文化行为的惯性作用,一定时期内会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影响。有胆识的政治家善于以社会主流文化主导校园文化,并改革教育制度,培养锻炼出一批具有全新观念的事业接班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
时光茬苒。在认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之后,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创建高水平的大学需要有一流的管理水平,更需要有一个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它自身的结构要素。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制度和文明的大厦不可能建筑在文化的荒漠之上,而必须以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财富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为根基。高等学校是思想、学术和文化交汇的场所,其自身的文化应表现出导向性、超越性、民族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即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应当是一种高雅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一种面向世界的现代文化和对多种风格和流派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高等学校文化建设既要反映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又应当体现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品格。另外,校园文化反映和体现时代精神。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必然会产生超越社会主流文化的先导文化,也有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引起共鸣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还有落后于甚至是反主流文化的文化遗存。尽管如此,校园主流文化所代表的精神,毕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和体现。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它以其特有的尊重科学、崇尚真理的校园精神和民主、开放、丰富、生动的校园文明,从设施、制度到观念,从物质到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支持、促进、引导和辐射作用。高等学校应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阵地。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支柱和灵魂。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是既靠教育又靠法制,两方面紧密结合;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形成以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报效祖国为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耻辱的时代风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把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新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对广大师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也能起到强有力的促进和保证作用,还将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示范,影响和辐射的作用。我认为加强我校的校风建设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首先,要解决当前一些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不重视“两课”的错误思想,要加大“两课”改革的力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生,提高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2、抓“三观”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动机。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发奋读书的雄心壮志。
3、发扬“五爱”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对每个大学生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教育学生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树立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耻的爱国情操。
4、制定我校《大学生基础文明规范》。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有关内容,发动学生座谈分析我校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将该项活动与“三好”学生评定,“文明修身”活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评选“精神文明活动积极分子”等活动相结合,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的舆论作用,扬善惩恶,维护和倡导校园文明。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校园作为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既担负着传递人类文明的遗产——文化,又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师生是校园的主体,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重复,企盼创造性的思维,创造出新的文化财富,校园社团——学社、协会、俱乐部就是这种创造性活动结果。它们活跃了师生课余生活,创造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情景,有利于学校综合素质提高。但也要看到社团活动中的一些不良倾向:社会消极文化、商品推销、变相老乡会等,因此对校园文化要加强管理,积极引导:(1)重视主流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上水平、上档次,办好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重大节日如元旦、五四、七一、国庆,庆祝活动要精心组织,引导师生追求高雅的情趣、高品位的作品、高格调的设计。(2)发挥校级文化艺术团体的作用,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指导,提供必要条件。(3)保证社团活动的正确舆论导向;对社团举办的讲座、报告会、辩论赛等要把握好政治方向,防止散布错误观点,引起思想混乱。
5、加强社团建设与管理。健全社团的申请、登记、例会、检查评比制度;对一些管理混乱,不能发挥作用的社团限期整顿;对开展活动好,影响力大的社团重点给予扶持,学校要在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
校园环境和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组成部分,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宿舍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要不断改善条件,加强管理度。要尽快改变校园和宿舍脏、乱、差的现象,逐步创造条件实行学生宿舍封闭式,半封闭式管理,向学生宿舍公寓化过渡,重点解决学生夜不归、迟到、起哄、打闹、不卫生、不道德、不文明行为,把学校宿舍区建设成为学校文明窗口。对停车房、单车棚、垃圾场等地段进行重点整顿,制定目标、任务和验收标准,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达标。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高等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育人,但是,高等学校不应满足于把学生变为知识人,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使它们成为文化人、智慧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陶冶功能以及其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等方面的作用。“人是一种动物,悬挂在他自己编织的有意的网上。”大学生就生活在校园文化这张网上,而校园文化以其格调的轻松高雅、形式的丰富多样、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大学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自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荀子的“渐”的理论。由高层次知识群体构建的校园文化,闪耀着伟大的智慧、崇高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之光;云集着大方之家、深沉之士、敦良之师;氤氲着和谐高雅、智睿和创造能力。完全可以这样说,校园文化从产生至今,唯一不变的是它的育人功能,从无意地形成了校园文化,到有意地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大学希望它发挥在课堂上所不能起的作用,更希望它产生某种预期效应。正如罗索夫斯基说的:“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这句话是否使教师们脸上无光呢?我想不是。我把它看成一个巨大的多样化的经过精心挑选的才能出众的学生群体的赞美。”
科大校园,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一道动人的风景。那七彩变幻的一幕幕、一帧帧,犹如一条流淌不息的青春之河,时而泉眼无声,时而惊涛拍岸,有时低吟浅唱,有时纵情激越。透过校园的广角镜,扑面而来的院系来风清晰地映出了一处处的姹紫嫣红。异系而同心的学子,紧握饱蘸浓彩的画笔,在校园幕布上挥洒出一幅幅亮丽的风景。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不仅有着山一般厚重的积淀、沉思,更有着如火的青春、飞扬的激情,青春的心弦总是紧随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一流大学的光环正在彼岸摇曳。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科大人,定将以其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向着更加辉煌的道路前进。新的科技大学,也必将如初生的太阳,越来越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