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1001036许 翡
泰戈尔有句诗说:真理引起了反对它自己的狂风骤雨,那场风雨吹散了真理的广播的种子。而有一类人注定是要成为那些拾起真理的种子并且播种培育它的人。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有着三落三起惊涛骇浪般传奇的一生,他,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又自觉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他,屡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将倾……
怀着对邓小平深深的景仰与钦佩,我较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之中,我领悟到一个古老的民族何以会复兴于当代的全部秘密;我看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亮丽的风景线;我更加正确的认识了社会主义,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更加热爱党和人民,对祖国美好的明天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突破陈规,开拓了新的境界,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纲领、政策。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学习邓小平理论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成为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于是一个凝重的历史课题摆在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记得在课堂上老师播放的记录片上,我看到这样一个情节:那是七十年代,在有“大豆之乡”美誉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民们为了吃上豆腐,只好天一亮就去食品站门前排队,往往有人等了很久,也没买到豆腐。这个情节在今天的我看来仍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老百姓居然吃豆腐都这么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这也正是邓小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起点。他针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实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拔乱反正、改革开放过程中长期思考,他先驳后立,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尤其是一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当时,“四人帮”“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理论根深蒂固,人们思想尚未完全解放的情况下,是何等的振聋发聩呀!对贫穷的否定就是肯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富裕,必须重视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充分运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否定就是肯定的辩证思维方式。这时社会主义本质的正面阐发已经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
如果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那么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跨世纪的发展,就是这部交响曲中奏出的极其重要的乐章。这个乐章如今还在流畅并跌宕起伏地演奏着,它的主旋律就是邓小平在1992年初发表的“南方讲话”。在这其中居于显著地位的,就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短短五句话,语言十分精炼,内容十分丰富,逻辑十分严密。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更高更深的程度,达到新的水平,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如果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总体概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和我们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那么,社会主义本质论,则是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它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切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在目的和目标层次上概括出来的社会主义本质突出了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是理解其他理论和实践的钥匙,由此得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坚定了人们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佐证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阐述。
在学习邓小平理论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难点是对共同富裕理论的把握和理解。在学期中,老师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在关于能否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标题下,我写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必然的,但最终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当时的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富人们的一掷千金,穷人的缩衣节食;大款们的“黄金宴”上的觥筹交错,民工们工棚里的蚊虫肆虐;“小资”们的满身名牌,下岗职工的朝不保夕……在后来的学习中,我意识到自己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共同富裕”问题,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生产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就个人而言,劳动能力的差别还是一种“天然特权”。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别无选择。别一方面,先富的必然会起到示范作用,激励和带动后富。而且,国家的宏观调控,将引导先富起来的帮助相对落后的,对先富加以一定的调节,比如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些都能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
邓小平设想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据此,党中央在20世纪末适时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创造性地把邓小平的设想具体地付诸实践,并有了良好的开端。
对于“富裕”本身,我先前的认识上也存在误区,怎样才叫“富裕”?“共同富裕”就是“同等富裕”吗?后来上课时,老师提到“共同富裕”并不是指人人都日进斗金,腰缠万贯。而是在生活上有优越的衣食住行条件,有可观的家庭财富,就可以说达到富裕了。也许“共同富裕”以后还会有全国十大富豪排行榜,但不能说我和首富们相差甚远,我们就没有富裕。
学习邓小平理论,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讲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把握它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才能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个人成才的需要同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
我们更应该义无反顾地坚定信念:坚持下去!是金子,总会闪光;是玫瑰,必然开花;是种子终将发芽。祖国的未来,一定是强大的、繁荣的、富裕的、统一的、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