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体会——论今天的“实事求是”

 

PB01007012孙旭东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特点,是它与实际有着紧密的结合。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作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到政治经济学,再到实践中去,正是这种精神决定了它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可能性。两年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课程中,实事求是的思想在课堂中被反复强调,但我却一直没能有很深的体会。毛泽东思想讨论的是几十年前的革命问题,我只能从书上了解那一段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讲的又主要是理论,非得通过抽象的思考才能转到实际上来。在这学期的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中,我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个思想的力量:因为正是这现实的思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这生活的巨大变化是任何人都不能熟视无睹的。

从浅的角度说,从直观的方面说,我觉得评价一个关于社会的理论,很重要的一条要看它是否有助于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向“好”的方面转变。什么是“好”?怎样“改变”?这是一个大难题。邓小平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得不错,使我们的社会稳定发展,因此就是有力量的,是我们应该坚持的。邓小平理论的“好”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改变的方法,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简洁有力的,也是被实践不断验证着的。我觉得,学习邓小平理论很大的一个乐趣,就在于“比较”,把现在和过去比较,什么问题都不言自明。我并没有体会过吃不饱的滋味,但是我看到了我所在的城市的变化。在同一个地方照的相片,十年前和十年后背景是不一样的,身上的衣服也是不一样的。除去过多的感情因素,我在反映改革开放的影片里看到的,毕竟有许多实实在在的进步,而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不可否认的。

实事求是,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却是一个让人犹豫不决的命题。我觉得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实事求是坚持得彻底。正是坚持得彻底,他才敢于站出来说真话,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从而把中国带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当时没有人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吗?没有人坚持实事求是吗?不是没有人认识到、没有人坚持,而是没人坚持得彻底,坚持不彻底,遇到困难就会退缩,遇到新问题就不敢思考,把不犯错误放在第一位而回到老路上去。“坚持‘两个凡是’”,“改革应该缓行”,都是在不够坚决上出了毛病。反过来说,坚持得不够坚决,根本上就是认识不清,思想上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从他的对实事求是坚持的态度上也可见一斑。

有一些同学除了自己的事,别的什么也不关心。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今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最自然不过,本就应当如此的。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来得是否容易。我觉得,任何一个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只要他抬起头来看一看我们的国家,除了谴责那些仍然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都会产生赞叹之情。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如此依靠理论的力量,而这理论并不是空想,而是一边探索一边建立,不断发展着,并没有前例可依的。建设一个国家,建构一个好的社会,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这种实践从来就不该是无章可循的。规律应该从哪找,找到了又应该怎么样运用,这就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我觉得,邓小平为我国开创的改革事业就是具有必胜信念的探险,信念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精神基础上。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反映了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又坚持了这种精神,这才取得了成功。试想一下,如果欧洲人没有了自启蒙运动以降的自由、理性传统,如果美国不曾有几位国父留下的宪法精神,今天的西方会变成怎样?回头看一看过去的世纪,就知道这真像是个奇迹,但并不是什么神力——而是我们的上一辈,上两辈亲手创造出来的。我们的经验法宝,在我看来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正因为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对今天中国仍然存在的问题就不能视而不见。作为没有太多社会阅历和理论基础的年轻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凭借爱国的热血、良心和信念,对我们认为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意见,并尽力去改变它们。从“三农”问题到城市失业,从环境污染到国有资产流失,从僵化的教育体制到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状态,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研究,并在适当的时候发出我们的声音。同时我也认为,正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也应该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批评,这本来就是人民的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至于方式和手段,倒是应该考虑的。

学习邓小平理论,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