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1203163李 昊
一、收获
学了邓小平理论,我明显感到自己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解加深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句话的确是朴实、准确。“社会主义”说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则是实际国情的反映。正因为是“初级”,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所以要改革,要开放,学习他国之精粹,为我所用。即使将来有一天发达了,我觉得改革开放依然是必要的,只有时刻与世界保持同步,清楚地看到各个方面,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清朝的闭关锁国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封闭已经给了我们惨痛的的教训。
最先倡导将改革开放付诸实践的就是邓小平,在当时中国那种依然很保守的观念氛围下,改革开放几乎不可想象。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把资本主义的那一套都搬过来,那还是社会主义吗?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此时的人们处于一种欣喜却又疑惑彷徨的情绪中。人们迫切想要看到一条光明路。我们要做什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去做?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一位饱经沧桑、高瞻远瞩的老人为我们作出了解答。
我觉得这是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从这里,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是他的思考方法。对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抓住它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就是这么做的,他首先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对解决这个问题,他采用了极为巧妙也极为自然的方法,我觉得与自然科学中的反证法比较类似。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只需找出那些不是社会主义的答案,将其排除就可以了。邓小平具有哲学家的判断力,他的直觉告诉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于是目的性问题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国富民强才是根本,社会主义不仅仅只是精神上的。
从邓小平对于如何实现目标的解答里,我见识了他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发达。在那样一个年代,能具有这样的思想的确是难能可贵。首先关于共同富裕,这个词似乎过于概括,还需要具体解释一下如何实现,于是邓小平提出,要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觉得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也正是这一关键性的思想,才真正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关于改革开放,引进市场机制来发展国家经济,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退居二线,是邓小平的另一伟大举措。从这里,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探索思路开阔的重要性,要大胆想象,放开手脚。拘泥于传统,教条主义,是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从引入市场经济,到后来的“一国两制”设想,都是这位总设计师的神来之笔。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邓小平的人生经历的确被孟子的话所言中。16岁就离开家乡,只身前往法国留学,少年时他就开始经历磨难。一生中三落三起,他奇迹般地一次次经受住考验。晚年的邓小平再一次地站起来,把中国引入到一个崭新的春天,他的人生从此步入更加辉煌的境界。可见邓小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心胸是多么开阔。伟人的事迹再一次告诉我任何挫折都不可怕,黑暗过了是光明,我们要以一颗宽广的心去坦然接受挫折,战胜挫折。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顺心的事,应该胸怀坦荡地接纳它们。另外,邓小平晚年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他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分不开的。于是我又一次地被告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二、公有制:手段?目的?
畅想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走向,我觉得应该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发展,这个根本不能变,也不会变。在发展探索的道路上,有一个热点问题:公有制是手段还是目的?
在我看来,公有制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划个清晰的界限。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我们搞建设,最后也就是为了造就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说建立并完善公有制是一个目的,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其他的经济形式不仅应该而且也必须存在,以作为对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从这点看来,公有制跟其他经济形式没什么两样,都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不同手段,只不过是为了保证社主义不变质,公有制占的比重大些罢了。
有些人看到引入一些私有经济成分后国家经济明显增长,就误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是不是公有制已无关紧要。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话一点没错。可以说,没有公有制,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更不可能有强盛的未来。之所以国家这几年发展很快,我觉得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有制,我们适当引入了一些私有经济成分,在各个方面作了些改革,这些举措更好地发挥了公有制的优势,同时也减弱了公有制的弊端,所以国家发展很快。若是现阶段私有制比公有制好,那为什么发展了几十年,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几十年前的那几个呢?
反观公有制,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一剂良药。日本如今已连续好几年经济不景气,就是资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看到公有制的总体优越性。它是目标,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我们又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公有制视为手段,适当降低一些它的“地位”,为的是使我们能放开手脚,视野开阔。“手段”和“目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说法而已。
事实上,我觉得我国目前在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正是这种态度。公有制是目标,所以时刻都应该以它为主体,关键性的行业必须是国有,而为了避免公有制的一些弊端,应适当作些补充,所以进行体制改革,引入并适当扩大私有经济成分等等。这些措施现在看来是非常明智的,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是实证。
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是充满信心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只要真正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精髓,拥有正确的思考方法,一切困难都将只是纸老虎。中华民族的未来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