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1011012冯荆荆
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是未来中国的发展目标。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要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如今的世界经济呈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时代的弄潮儿,未来社会的主人翁,我们应该勇居潮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的关键是创新。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创新,这样国家和民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学到了很多,发展了经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仅仅依赖于“引进”,而无“创新”,就只能处于被动地位,难上新台阶。现在,我国一些企业已经面临这样的挑战:产量继续上升的空间很小,利税持续下降的幅度很大,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自己独创的核心技术,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在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因此,我们大学生只有通过刻苦的学习,科学的思维,以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实践出真知”,这样,才能开辟通向创新的道路。
二、居安思危,与时俱进
我们不能忘记,1991年12月25日,在外无战争内无战乱的和平环境中,飘扬了74年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的屋顶悄然降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而中国,作为具有极大发展能力的社会主义国家高度调适自己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期,迈进新世纪,未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新的境遇还会不断出现,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进步决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中国的任务还很重很重,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记住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结束时那雄辩有力的超然之词:“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重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居安思危,与时俱进,伟大的中国才会在多极的世界中成为重要的一极。
三、争做跨世纪人才
作为一代青年学生,国家民族之希望,我们应当仔细而慎重的考虑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持的态度,与时俱进争做跨世纪人才。
首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开拓进取。在每天看似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努力学习和积极生活。我们党的领导人在这方面已经为我们年轻人做出了表率,他们虽己不再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但是在他们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年轻人的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看到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其次,应当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健康的精神状态是未来的生活强者所不能缺少的。应当时刻保持乐观开朗,努力勤奋,踏实工作;保持谦虚谨慎,正视成绩荣誉,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
第三,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具备科学的知识结构和宽厚的知识基础,同时注意吸收和研究最新的理论观点,培养对新领域、新方法、新观点的“敏感”。未来几十年中,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在与欧美同龄人的较量中,必须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才可能厚积薄发,迎接严峻的挑战。
最后,提高实践能力,改变“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旧观点。我们青年一代完全有能力改变这种局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平日的学习和研究中,勇于主动地、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新假设和新方案,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威,善于挑战权威,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新想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话可以很好的形容我现在的心境和态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已经落在我们身上,我深感任重而道远,同时也倍感兴奋和激动,我将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秉承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竭尽我的所能,完成这一光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