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1007031李 正
以前,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看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我当时很困惑:这是真的吗?我们真的是在建设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吗?二者又有什么区别?……这许多的问题在脑海中一直困扰着我,也使我心底产生了一丝的不安。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通过对这一门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晓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基本国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但其中给我帮助最大的是解决了那些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让我坚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人说出那些话不是没有原因的,仔细分析一下,他们主要犯了这样一个根本性错误: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混淆了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少数人认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只是共产党在执政罢了。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一些原来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国都有了,如市场经济;我国现在也具有了原来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具有的一些特征,如非公有制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公有制经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地区发展差异还明显存在,远离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现象仍在蔓延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些与社会主义人民公仆的作风背道而驰……
乍一看,这些依据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所得结论似乎是正确的,可是实际上结论却是错误的。原因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不仅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还打破了传统的以高度集权型计划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发展起了原来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市场经济,但种种的这些举措,都是有前提的,就是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基于这个前提,既然市场经济能够克服计划经济所表现出来的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僵化,官僚主义盛行,经济效益低下的弊病,能够达到“三个有利于”的目的,符合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就应该被提倡和发展,况且计划与市场都是方法,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我们国家市场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那也是在局部的地区超过了公有制经济,整体上还是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大。更重要的是决不能认为比重大就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优势。看哪种经济成分占优势,关键是看哪种经济占主导地位,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其优势是其他经济成分所不能比拟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党和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此的追求,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先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更快的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至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地区发展差异明显,那是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国家现在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相信那些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物质资料也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法律也不是很完善,人民的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还不是很高,考虑到以上几个因素,虽然贪污腐败问题还很严重,但是,党和国家都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采取种种措施,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情况会得到根本扭转。
我们年轻一代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而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并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它需要我们:
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虽然现在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许多方面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但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客观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我们不能被眼前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自觉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改革开放之后,那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便开始了他们的入侵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建设的情况下,在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滋生蔓延,这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要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我们就必须自觉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本学期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快上完了,这篇论文也将近尾声,可我却没有丝毫的轻松感,因为我感到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