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体会(之二)

 

PB01203200杨天彬

 

学习邓小平理论将近一个学期了,不能说学到了很多,但也有不少体会。在此以平实甚至幼稚的语言谈一谈,有什么让人贻笑大方的,还请多谅解。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能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但真正理解的恐怕并不多。要想真正理解此含义的精髓,必须在大量的实际工作中慢慢体会,逐渐把握。有的人理论讲的头头是道,做起工作来稀里糊涂,而有的人工作做得出色,但不一定能讲出什么道理来。这能说明什么呢?理论与实际脱节。有人会说,搞理论的就搞他的理论,作实际工作的就老实做,能有什么问题?但他却忘了,没有理论的指引,实际工作是做不好的,而没有实际工作中经验的慢慢积累,理论也不会那么容易的归纳出来。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来说,关键是理解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是不容易的。当今社会,解放思想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吃快餐,听蓝调,做小资……难道思想还不够解放吗?错了!解放思想不是追时尚,更不是求奇异。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陈旧的、落后的观念与看法,要认清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发掘各种思想的优越之处,大胆采用对自己发展有利的、符合历史趋势的东西。解放思想,不能畏首畏尾,不敢尝试。实际工作要实事求是,这是人们都已经听烦了的话,但是真正能做到的能有几个呢?实事求是,关键在“求”。而很多人恰好这方面工作没有做好,不知道怎么求,不知道求什么,只是盲目的去做。其实,在新的尝试中,没有人准确的告诉你,究竟应该怎么做。那怎么办呢?“探索”,在正确的理论指引下,摸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来。创新而又不失谨慎,一步步走向成功。

邓小平理论产生于社会主义社会,以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主题。因此,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是学好邓小平理论的前提。我们的上代人认识社会主义出现一些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就是平均主义,就是人与人没有差别,结果一些错误的政策造成难以挽救的损失。而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各项成就令世界瞩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欣欣向荣。但一些人认为,目前的中国已经不存在所谓的社会主义了。什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就是变相的资本主义吗?这种认识是相当肤浅的,他们根本没有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是要让全部的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被资本家控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广大的平民只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有人又会说,你看,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家都过得那么好,生活过得那么滋润。而在中国,广大农民仍然过着刚过温饱的生活,下岗工人日日为生计发愁。而另一方面,有那么多的大富豪,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这与资本主义有什么差别?他们却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后面,贫民苦涩与痛苦的泪水,他们没有看到,中国在农民、下岗工人问题上狠下功夫,虽然显著的效果不能一下子看到,但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可否认,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比较稚嫩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问题不要紧,关键是如何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地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应该理解的,相信我们政府的新一届领导成员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主义,就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曾经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进,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比较明显,人们都知道。而共同富裕,很多人认为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我自己也经常想这一个问题,曾经认为这简直无法想象。人人都富裕了,那哪还有什么发展与进取的动力呢?社会不就变成了一个华丽的却没有生气和活力的花园吗?那会有什么意思呢?后来听老师一讲,才豁然开朗。原来自己根本没有理解共同富裕。原来以为共同富裕就是每人都腰缠万贯,富得流油,其实共同富裕很简单,就是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衣食住行现代化,不必要人人都是什么百万千万富翁。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共同富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至少在中国,共同富裕不会太遥远。

顺便提及非典型肺炎,我觉得考验社会主义制度和领导班子的时候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主要的是为人民着想,现在中国人民深陷非典型肺炎的痛苦之中,能否带领中国人民抗击“非典”,走出艰难时刻,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非典”对经济的影响有目共睹,而且这种负面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邓小平理论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在这种严峻的实事面前,能否求是,如何求是,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抗击“非典”的前期,我们的少数地方政府,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导致疫情扩大,并让中国的国际形象受损,这是很不应该的。所幸,我们的政府能够及时的处理好抗击“非典”工作,虽然完全消灭“非典”不是短期能够达到的,但是我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风雨过后,便是晴朗的天空。我们中国人民度过此次劫难,相信会有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