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在人文学院一楼会议室举办学术报告。《学术界》杂志社社长兼主编袁玉立老师给我部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做了一场题为《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的学术报告。
袁玉立老师的报告分为学术论文的学术性界定、学术论文的规范和学术论文发表中的技术三个部分。关于学术论文的学术性的界定,袁老师指出学术是一种科学技术活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性的外延涉及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应用研究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的学术性又各有不同的内涵。在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学术性的内涵包括“解释原则的创新”,“概念、框架的建构”,“提问方式的变革”,“背景知识的更新”和“逻辑关系的转换”五个从高到低的层次。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层面,学术性的内涵包括“制度文明的创新”,“社会工程的计划”,“社会政策的修正”,“行为方式的变更”和“变量关系的调整”五个从高到低的层次。袁老师在报告中说,学术性是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学术性的评价标准是相对的,但是绝不是没有标准,大家应该摈弃学术虚无主义的影响。
关于学术论文的规范,袁玉立老师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论文写作要有问题意识。一篇论文应该围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两个基本点”就是命题和注释。命题是对学术论点的再规范,应该具有创新性和唯一性。注释与命题相关,其首要任务是对命题做学术史上的交代,还要对论据的来源做交代,这样既可以使论据更有说服力,还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关于学术论文发表中的技术问题,袁老师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在投稿的频率上要注意避免一稿多投;二是投稿中应该对作者的联系方式做尽量详尽的表达,包括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等;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主动地与编辑做面对面的交流,征求修改意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负责人潘正祥老师出席了此次讲座。他指出,《学术界》杂志在安徽在全国都有很高的学术地位,袁玉立老师的报告凝结着袁老师本人多年编辑工作的心血与体会,字字珠玑,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相信与会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大有收获,一定能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早日写出达到发表水准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