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同行”研究生学术沙龙(4)报道
5月25日晚,“与君同行”研究生学术沙龙(4)在南区人文学院一楼会议室举行。本次学术沙龙在科技哲学专业的刘昱同学的主持下,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哲学、国际关系、中国哲学等专业的十几位硕士研究生对三国时期的用人艺术及从中折射出的人才观进行了热烈而深入地讨论。
刘昱同学首先对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及重要人士的人才观和用人策略从正反两个方面作了详细地对比分析和实例论证,认为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问题是三国的力量对比变化及最终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接着,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在谈到三国时期孙权、周瑜、陆逊、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少年成才的人才年轻化问题,有同学认为乱世时期年轻人的创新性和“破坏性”使他们更容易有用武之地,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乱世中涌现的年轻英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领导人也都是非常年轻的。有同学认为人才储备相对处于劣势的吴国能够取得几次关键性的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孙权重视整个团队的合作,而在当今,团队合作已经成为发挥人才优势的重要运作方式。有同学还从刘备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和曹操重才轻德的人才观给各自政权的维护带来迥异后果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认为“德”应该成为考量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指标。对于《三国演义》著作及剧本中为了突出个别英雄的历史作用而作出的许多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文学处理的现象,同学们谈到了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对那些英雄史观、虚无史观、妖魔化史观要进行严厉地批判。
三国的用人智慧是中华智慧的典型结晶,是人才问题研究的丰富宝藏,讨论虽然进行了2个小时,同学们还是兴趣不减、深情投入。这既体现了我国历史智慧的魅力,也充分展现了同学们读史明智、学术研讨的一定能力。
下次学术沙龙于6月8日举行,即将毕业而走向记者岗位的陈昆才同学将结合自身的工作和就业经历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稿的写作能力,欢迎广大研究生做好讨论准备并积极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