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7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等文件精神,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增强学生获得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思路

以打造系列思政精品课程为核心,以加强课程组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支撑,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

1.打造系列思政精品课程。认真落实学校《“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行动纲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德创”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及学院各门思政课建设方案,结合教学实际、学生思想与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辅助工具,打造思政课智慧课堂,努力实现思政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见附件1-5

2.用好“大思政”。在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同时,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融入教学,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见附件1-5

3.提升科研支撑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凝练形成与思政教课程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深入研究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支持思政课教师公开发表教研论文与学术论文、积极申报校级及以上的课题项目、出版研究著作等,增强科研促教实效。(见附件6

(二)加强课程组建设

4.发挥教学组织功能。课程组确保教师严格遵守学校教学管理规定,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切实履行教师职责,强化纪律意识,严守意识形态阵地。(见附件7

5.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课程组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开展警示教育,提升教师思想认识,端正品行,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见附件7

6.加强团队协作。开展常态化教学研讨交流、集体备课,实行课程组长听课制度,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见附件7

(三)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机制

7.健全听课指导制度。根据《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督促教,以督促学,以督促管,教学相长,提高质量”的原则,建立健全听课指导制度,认真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细则》。(见附件8

8.综合评价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合理运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在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标准中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等挂钩,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9.严肃课堂教学纪律。根据学校制定的关于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的规章制度,加强与各部门各院系协同联动,狠抓课堂教学纪律,提高学生到课率、听课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四)配齐建强师资队伍

10.以培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教师为目标,完善培训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引育并举,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人才支撑。(见附件9


附件1-9.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