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理实交融”马理学科系列讲座 中共中央党校陈曙光教授做专题报告

331日下午,中国科大“理实交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系列讲座在东区环境资源楼116报告厅举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陈曙光教授作题为《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专题报告。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荣教授主持学院党总支书记杨保国、副院长汤俪瑾及学院师生参加报告会。

陈曙光教授的报告分为六个部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结合”、怎么“结合”、为什么要“结合”、为什么能“结合”得好、“结合”有什么意义、“结合”的文化使命是什么。

陈曙光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成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文化的选择,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理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

关于“怎么结合”问题陈曙光指出,“结合”的方法是融会贯通。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是在精神实质上的结合、在哲学高度上的结合、在价值观念上的结合。认为,结合有四条标准,即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契合、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与人类文明大道相契合。

陈曙光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在中华文化的危机时刻,马克思主义以真理的力量激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再度焕发青春。而在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华文明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来自异国他乡的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繁荣兴盛。

在谈到“为什么能结合得好”问题时,陈曙光指出,因为中华文化沃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中华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社会主义的种子,因此,诞生于西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陈曙光认为,结合的意义在于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的体现。指出,“结合”的文化使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马克思主义是魂,吸纳一切优秀文化,形成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生命体,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魏荣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陈曙光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6.2”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结合”“为什么要结合”“结合什么”等问题,将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以及开展研究和教学都具有重要启发。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