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我校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讲座 安徽省委讲师团周伟良教授作专题报告

514日下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讲座在东区理化大楼西三报告厅举行,安徽省委讲师团高端宣讲专家周伟良教授应邀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报告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形势和政策教研室主任李峰主持报告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汤俪瑾作报告会总结

报告围绕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与内涵特征、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与内在要求以及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三个方面展开阐释,系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

周伟良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以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从要素、动能、制度和经济等维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其“新”体现在新质劳动者、资料与对象的形成,科技与制度创新的耦合,助推产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新业态等“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呈现出“高科技”的动力特征、“高效能”的增长特征和“高质量”的载体与时代特征,体现出先进生产力在新时代的整体跃升与突破。

周伟良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强调科技原创性突破和生产关系的重构。在现实层面,它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为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系统观,统筹要素、动力、载体和等保障四个系统,科学处理好其中的四对关系,并注重因地制宜,确保新质生产力的有效生长。

周伟良表示,因地制宜是推动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原则。安徽应紧抓数字技术革命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与产业优势,积极布局未来发展制高点。一方面,要以“数字皖农”工程为引领,培育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依托“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增强安徽工业体系的协同创新能力再者,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在因地制宜推进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并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为全国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我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讲座,作为“形势和政策”课的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