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讲座本学期第一场报告会在东区理化大楼东三报告厅举行,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师朱兆华教授作题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杨保国主持。
朱兆华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谈起,讲解了学习党史与本次讲座主题的关系,引导同学们深刻理解学习党史的重要性。随后,她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相关概念及内涵进行分析,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社会、建立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的愿望,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启发,是社会主义的先声。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较充分发展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
朱兆华教授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6-17世纪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等,他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性描述;第二个阶段是18世纪直接的空想社会主义,此时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病日益明显,这一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不再使用虚幻的文学描述形式,开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和理论论证的方式阐述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三个阶段是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出现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许多积极贡献。朱兆华教授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最后,朱兆华教授希望同学们增加对社会主义500年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总体性思考,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这一理论内涵。
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我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讲座,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组成部分。